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故事 >> 正文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7/13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据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则谚语,源于一个民间故事。三国时期,诸葛亮想羞臊孙权,于是趁到东吴串门儿之际,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那宝塔高大雄伟,单是塔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寻到了一些技艺高超的匠人,可他们为难地说:“浇铸没有问题,可没这么大的铜葫芦模子啊!”孙权派手下遍访四方,也没找到能做这么大铜葫芦模子的高人。万般无奈,孙权接受张昭的建议,在城门口贴起招贤榜,结果无人敢应。孙权急得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而诸葛亮呢,每天在招贤榜下踱着方步,摇着鹅毛扇子,一脸笑意。
 在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儿的皮匠,听说诸葛亮为难东吴,便一起商议对策。他们用了72个小时,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就这样,三个臭皮匠攻克了做铜葫芦的难关,为孙权解了围。于是,“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逐渐成为谚语流传开来。后来看到一篇《皮匠辩》的文章,这才知道,原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是一句被曲解了的谚语。
 “皮匠”原本是“裨将”,裨将也就是副将,指的是中下级军官,和战争有关,才能同军事家诸葛亮比一比高低。“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的意思是三个下层的、在一线行军打仗的裨将,有时候他们的经验和智慧集中起来,就比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来得正确,来得实在和有效。后人以讹传讹,将“裨将”传成了“皮匠”。
 裨将也好,皮匠也罢,给人的启示都是集思方能广益。其实,集思广益这个成语也是源于诸葛亮。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丞相诸葛亮处理蜀国的大小政事,但他并不独断专行,而是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一位主簿官劝诸葛亮不必事必躬亲,应少过问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下属应该有所分工。孔明听取意见,发文号召文武百官、朝廷内外主动积极地发表政见,文中写道:“集众思,广忠益也。”可见,再高明的管理者,也应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发表评论: 】 
(作者:刘月光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