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所学校诞生在洛阳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学校诞生在夏朝的首都——洛阳。
夏朝皇帝不懂教育,一门心思想着征战,那些善射箭、会骑马的武士,尤其讨皇帝欢心。
皇帝生怕武士太少,干脆圈了一块地,找来射箭高手,让他们在此培养王朝军队的后备军。华夏大地上的首所学校自此诞生,名曰“序”。
《礼记·王制》记载,那些年龄大、射箭水平高的学生,都能进入尖子班——“东序”上课。
“序”里的学生不但要钻研武艺,而且要学习礼仪。
夏朝没有竹简,更没有纸张,老师教的内容,全靠学生用耳朵听、用脑子记。
>>>穷孩子盼到了春天
夏、商、周三代是奴隶制社会,国家办学校,是为达官贵人服务的。奴隶家的孩子,就算绝顶聪明,一辈子也只能当牛做马。想读书?期待下辈子投胎好人家吧。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官办学校纷纷倒闭,学校老师沦落为失业一族。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只能云游四方,做官员的谋士。
若是这个老师名气小,可没人要。他只得自我炒作,增强个人影响力,方式之一就是自立学派,开办私人学堂。老师向学生传授自己的思想主张,从而扩大政治影响。一时,各种民办学堂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穷孩子终于盼到了春天,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心诚,在家门口就能跟着老师读书。
在这些私学中,数山东的儒家学派规模最大,学生有3000名;洛阳的道家学派档次最高,吸引儒学创始人孔子不远千里,来洛寻师问道。
>>>东汉太学赛哈佛
东汉时期,一座世界级学府——太学在洛阳建成。它的档次之高,与现在的哈佛大学不相上下。
在古语中,“太”字是老大的意思,太学就是天子掌控的最高学府。建这座高等学府,一半功劳属东汉开国皇帝刘秀。
刘秀重教育,在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建立太学,太学里不仅有教室,还有学生公寓。闲来无事,他也会到校园中散步、听曲。
汉顺帝也偏爱太学,上任后拨巨资重修校园,扩建宿舍和教室超过2000间,学生有3万余名,连匈奴人都到太学里当留学生。
太学建得漂亮,皇帝这时开始为没有统一教材而头疼。汉灵帝即位后,命令官员把《尚书》《论语》等6部儒家经典进行整理,刻在46块石碑上,取名为“熹平石经”。
这可是中国历史上首部“教科书”,学生在太学求学8年,以学6部经典为主。
皇帝把“熹平石经”立在太学正门口,要求学生在上、下学时从头到尾看一遍,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