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故事 >> 正文
地坑院,最老的家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家,源于父母的馈赠。在人的潜意识里,那是生身长成,留下无数快乐,而血液里又沁透着深厚情感的地方。 
    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白莲洞》,便让人对“家”的感悟敞亮透彻了许多。家,不仅仅是一个人从小活到老的情感寄托,更是人类从原始到现今维系血脉代代相传的命根。 
    从原始社会开始,也许是源于对洞穴的早期占有,人类便与洞穴结下了天合之缘。《易经》阴阳八卦里,一明一暗构成的天象图案,也许就是古人通过观察黑暗洞穴中太阳透过的一丝亮光得到启发,而总结出万事万物必有阴阳的自然法则。在原始社会,人类虽然不懂这些法则,但跟着光明走才能活下去,人类自然也就走出了原始山洞,进而在自然界广阔的天地里,开始了粗笨的创造。 
    从模仿自然山洞,挖掘穴居起步,经过大自然的千锤百炼,人类的文明不断升级演进,创意和物化也一天天升级,人类的智慧便自然而然地开花结果。从穴居、半穴居到生土窑洞,再逐渐演变出符合自然规律、有科学设计理念的地下坑院,以至到后来的房屋和高楼大厦的建筑艺术。因此,在人类建筑历史上,地坑院是融合人类自身思想思维的艺术创造,世界考古学家称地坑院为人类产生建筑术的开始和新生活的标志,我们华夏民族称呼地坑院为“老家”,这一特定概念,也就不为过了。 
    作为最古老的家,地坑院在人的情感里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古代洞穴来自天然,是人类征服凶猛的野兽而占据,真正意义上叫“占居”,不叫家;穴居、半穴居,虽是人类通过思维挖掘的,但满足不了基本生活,只能委屈求生,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在历史的考证上,地坑院是通过人的思维创造,既能满足人基本生活需求,又符合自然法则的建筑,因此,地坑院是人类古老的家,便也有了考证。 
    老家,在我们的脑海里,最原始的模样便是乡村。从远古开始,我国北方和中原一带的大多数地方由于特殊的地质和气候条件,人们都以开挖地坑院为家而居住,这种平地掘坑、四壁凿洞,最普通、最常见、最自然的民居方式,一直延续了数千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一大片一大片因地坑院而形成的村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淹没。而今,说位于中原腹地河南三门峡陕州区的100多个村庄上万座地坑院是能给我们这些现代人留下美好回忆,能从心底里勾起我们乡愁的地方,一点也不为过。 
    虽然这些现存还在消失,但庆幸的是,当地修复、保存并打造的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让人们的保护和开发意识大为增强。慕名走进这些古村落,一种迸发的向往便循地平线而生。“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入户不见门”,这些地下村落让人的感觉既新奇又入迷。在千折百回的循游中,地坑院的奇,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地坑院,天地相通,虽奇居若险,却道法自然。地坑院,方圆相存,虽口井身躯,却天人神合。在口井中,你会向往湛蓝的天空,是那么的悠然。在蓝天白云下,你会神往这地下的宫殿,是那么的祥安。冥冥之中,祖辈们的身影,会穿梭于你的眼前……主窑洞中的八仙桌,父母窑洞中的大土炕,偏角窑居住的哥和姐,以及侧窑洞中养着的哞哞叫的牛,还有放在坑院宽敞平台上的吃饭桌,热热闹闹、红红火火、香喷喷的吃饭场面,不由得你深情的眼帘盈满滚烫的泪花……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中,刻骨铭心的乡愁,正轮回在发达的现代。乡愁,老家,那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更增添了我们“乡关何处”的忧思……滚动的历史,让地坑院成为了我们的老家记忆。 
    正如余秋雨先生的情思和感怀,地坑院是我们最古老的家,一个能遮风挡雨、游戏栖息、享乐人生的真正的家。当人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与拥挤、紧张与疲惫以及烦躁与压力的时候,那个“初极狭、口井躯、方圆存、天地合、才通人”的地坑院,就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