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河铁犀
于谦墓
于谦祠大殿内景
一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把诗作者于谦的知名度提高到全国闻名的程度,但开封人了解于谦,还是从他给开封留下的镇河铁犀和护城堤开始的。
于谦,字廷益,祖籍河南考城县(今兰考?阳),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他24岁中进士,宣德五年(1430年)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河南、山西,来到开封。正统五年(1440年)黄河涨水,逼近开封城垣,形势十分危急。于谦亲临黄河防汛第一线,组织和指挥人民抗洪斗争,并把皇帝亲赐给他的蟒袍丢到河里,表示誓死战胜洪水的决心,终于稳定了人心,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开封城池。就在这次大水之后,于谦还加紧了开封护城堤的建设和铸造了一尊镇河铁犀,给开封人民留下了两项永久性的纪念。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从原武县(旧原武、阳武两县合并,今称原阳县)黑羊山决口,直向东南方向奔来,水从开封城北2.5公里的牛庄穿过,继续向东南方向流入淮河。在此后的几百年中,史称“黄河夺淮”时期,由于黄河水流距离开封城垣太近,每年汛期开封近郊大小水灾不断。明建文元年(1399年)黄河洪峰还曾冲入开封城内,损失惨重。于谦巡抚河南后,以工代赈,发动民工和征调士兵,在开封城西、北、东三面修筑护城堤,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胜利竣工。全长20余公里,堤宽六丈,高两丈余,有效地保卫了开封的安全。
于谦所铸之镇河铁犀,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沧桑,今仍矗立在开封城东北铁牛村边的土堤之上,目前它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开封柳园口黄河游览区、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浙江杭州西湖均有铁犀复制品。这些情况一些老开封都耳熟能详。但开封还曾有过一座梦神庙,所祀的梦神就是于谦,不但外地人知道的不多,就是开封人知道的也不多。
开封为什么建梦神庙?于谦又怎么成了梦神?其中另有一段缘由。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于谦离汴赴京,适逢外敌入侵,于谦奉命署理兵部。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土木堡一役,王师50万人马全军覆没,敌人掳帝北去,京师震动,群议南渡,以避其锋。于谦“定策固守,以社稷安危为己任”。力主另立宣宗子朱祁钰为景帝(代宗),改元景泰。于谦擢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军马保卫京师,获大捷,深为景帝所倚重。后于谦组织兵力击退敌人,并力劝景帝迎回英宗。景泰八年(1457年)景帝病重,石亨、曹吉祥等发动“夺门之变”,景帝驾崩。英宗朱祁镇复位,以“谋为不轨,迎立外藩”的罪名处死于谦。抄其家,除了书和日用生活器具外,于谦府中竟无任何值钱的东西。唯有正屋封存甚严,启封视之,均是皇上所赐物件,封识记载分明,一丝未动,见者无不泪下。后人评价于谦:“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缴缴律贪之洁。”确确实实体现了文章开头他所作《石灰吟》中所期许的“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遇难的消息传到开封后,群情激愤,乃有为其建庙立祠之议,先在镇河铁犀旁建一庇民祠。后恐遭朝廷(英宗)之忌,乃在今开封东司门后(文庙街东头)建梦神庙,祀于谦,寓做梦都思念于谦之意。由于犯忌,故庙规模不大。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朝廷为于谦平反,谥肃愍。神宗万历年间又改谥忠肃,于谦祠方得扩修,但梦神一说深入人心,人们仍以梦神庙呼之。
2003年于谦原籍浙江杭州组织“于谦生平考察团”来汴考察,言杭州亦有梦神祠,祀于谦。可见梦神一说,非独开封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