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吴国的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很多大臣都劝阻他不要打楚国,认为现在时机不成熟,有害无利,也没有胜利的把握。可是,吴王已经下定决心,并下令说:“谁再敢来阻挡我,立刻处死。”这样一来,大臣们谁也不敢劝阻了。
吴王有一个青年侍卫官还想劝阻吴王不要出兵。他知道直说会被杀头的,便想出了个办法。
有一天早晨天刚亮,这个青年侍卫官就来到了吴王休息的花园,他手拿一把弹弓,在树底下转来转去。第二天早晨又来到这里,第三天,第四天早晨也是这样转来转去。有人感到很奇怪,就把这事告诉了吴王。
第五天早晨,青年侍卫官又来了,吴王也来了,便问他:“你一连三、四天早晨来到花园里来干什么?你的衣服都被露水浸湿了,这何苦呢?”
这时,他手拿弹弓,对吴王说:“轻声一点,大王您向树上看,有一只蝉只顾着一边吸露水,一边在鸣叫。可是,他没有察觉到有一只螳螂躲在他身后,弯着前肢,想要捕捉它呢!”
吴王笑着说:“螳螂捕蝉,这有什么好稀奇的。”
青年侍卫官说:“大王您再看,螳螂一心想捕蝉,但它不知道,还有一只黄雀在它身后,正伸长脖子,瞪着眼睛,想啄它呢。”
吴王说:“这又说明什么呢?”
青年侍卫官将手中的弹弓搭上泥丸对准黄雀,说:“蝉,螳螂,黄雀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没有想到自己身后的危险啊!”
吴王听到这里,猛然醒悟了,明白了青年侍卫官的用意,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决定。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螳螂捕蝉”这句成语,但常与“黄雀在后”连在一起使用,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会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