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山脚下唱了数百年的地方戏怀梆,她的艺术正像她的名字那样,古朴亲切、爽直而豪放。老艺人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的表演,给数代怀庆府百姓带来了说不尽的精神享受。怀梆伴随“牛角川”泥土的芳香,已走过几百年的坎坷岁月。现笔者把收集到部分艺人的雅称和广泛流传下来的俚语整理出来,供大家一睹为快。
名扬怀庆府八县,俗称“盖八县”美誉的名艺人约有20余人,个个戏路宽、技艺精、演唱俱佳颇受观众喜爱。
银成又名李永泰,被称为怀梆之鼻祖。民间有“当地卖牛,要看银成《上门楼》;脱裤当衣裳,要看银成《反西唐》”等佳话。
红锥又名乔庆云(旦角),当地有“宁可当地卖牛,也要看红锥《坐楼》”的说法。
小翠、小成,当地有“三天不吃盐,要看小翠《双孝廉》;三天不吃油,要看小成《上门楼》”的说法。
武陟县西唐郭怀梆剧团马世俭(人称小来喜)、马培秀,人称“来喜唱,新德浪的新德浪(新面孔),奸生王红,文武小生马和尚”。
温县林召怀梆剧团有“胡子生”职小毛、“红脸王”职孝云、“铁嗓子”职同文、“戏篓子白眼窝”职同武、“震天雷”职荣先、“正青衣”职长文、“戏篓子、活补丁”职炳国等。当时有个民谣是这样说的:“林召戏真不瓤,请老师个个强;大杨、二杨、泥鳅和桂旺。”
孟州马附庄怀梆剧团黄清正戏班在群众中还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清正班,唱得好,字又清,嗓子高,听了这遭想那遭。”
荆道来又名荆万全,艺名金旦,活跃于清末民初,为怀梆著名花脸。有“怀梆金少山”(唱京剧)的美誉,常常一声“扬簧”就能博得满堂喝彩。群众中有“茶不喝,饭不想,男女老少看金旦”的雅语。
吕水仙,艺名葫芦。民间有“听着葫芦唱,就把饭来放;听着葫芦喊,就把碗来扳”的说法。
上世纪60年代初,沁阳有三个职业剧团,把三个剧团的收入情况比喻成粮食统购统销的话,“京剧团是缺粮户,豫剧团是够吃户,怀梆剧团是余粮户。”在“文革”时期主改京剧、保留怀梆,流传有这样一段顺口溜:“小铁梅,提红灯,连夜去找江水英;半路串联杨子荣,要跟琼花去当兵;阿庆嫂家来聚会,柯湘领兵出了征;喜儿一步来迟慢,罚她去当码头工;八人唱了一台戏,台下只有仨观众。”
“黄土厚,黄土黄,人人都要唱怀梆。”“当了房,卖了地,也要看看怀梆戏;担蒜卖姜,一定要看老怀梆。”“扛起锄唱,举起锄哼,走路一溜怀梆声。”以上是民间对怀梆戏曲的广泛赞誉和被广为流传的佳话。(张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