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成镇位于登封市区东南约13公里处,观星台景区紧邻阳城大道和告成大街,景区的入口处的周公祠,是明嘉靖年间,为了祭拜周文王的儿子周公姬旦所建。祠门前石碑状的建筑就是周公测景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周公就是在此用中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土圭“测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验四时”,意即通过土圭测量太阳的影子,来度量地中,找出四时季节的变化。后来他依据观测,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最短的那天定为“夏至”,把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以划定春夏秋冬,并为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奠定了科学基础,后来大概到战国中期,明显具有河洛地区物候特征的“二十四节气”逐渐成熟并被广泛使用。

周公测景台为以后几代所沿用,但到了唐朝,唐玄宗命太史监仿周公土圭的旧制,替以石圭,但保留了当时所刻的“周公测景台”的字样,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样子。到了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工程家郭守敬,在测景台北面约20米处建造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观星台,改进了原有的圭表,并增设能用来观星测月的“窥几”。此外,他还在全国其他26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并依据所有的观测和研究推算,编制了“授时历”,该历法采用的太阳回归年长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用的公历一秒不差,却早过其300余年。

驻足在这座高大的青砖石建筑旁,仰头观望它覆斗状的台身,想象着那段“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的岁月,那时的星空,没有现代灯光的掩映,应该更加璀璨,那时的人们,以有限的力量,从未停止过对未知的探索,却仍然对自然和宇宙存有莫大的敬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