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岩山,又名思远山、抹钟山,在嵩县与宜阳两县的交界之处,在嵩县闫庄镇杨大庄村西北,有座山海拔900多米,地形奇特,风光秀丽,尤其在冬季的雪天,放眼望去,颇似日本的富士山,此山便是西岩山。嵩县西岩山,山势独特,巍峨高耸,左有蜷龙山盘绕,右有卧虎山拱卫,峰巅有平地数顷,因山上白石裸露,远观好似皑皑白雪,史称“西岩戴雪”,乃嵩县八大景之一。
西岩山不大,但较为突兀,上山有水泥路,驱车可以直达山顶,路标提示继续前行,此处是山腰的南宫院。
西岩山虽处群山之中,但山顶却平坦如砥,留有古迹的龙兴寺。
据说,在周代,山上已建有寺院。汉时,佛教传入中国,遂按汉代国号“龙兴”在山上建“龙兴寺”。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游此山观景,感西岩山之奇特,特派大将尉迟敬德重修寺庙,用18盘炉子铸直径2.5米、高2米特大不锈钟一个,悬于山顶钟架内。此钟重约5吨,其之大,在当时也独一无二。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铁钟,属于后来仿古制作的,置于寺院之内以证其史。
据嘉庆年间《大清一统志·河南府》载:“龙兴寺在嵩县北西岩山,唐武后时尝幸此,建乘凉阁,后改为寺。”有关武则天的故事在西岩山周边流传甚广。相传,武则天在法华寺当尼姑期间,与龙兴寺的一位和尚过往甚密,登基后,仍念念不忘与和尚的浪漫岁月,隧将当时的西岩山更名思远山。
据碑文记载:“西岩山之岭有古刹焉,创始于唐。”寺院占地十余亩,殿宇、楼阁二十余间,铁铸佛像数十尊。
2018年嵩县西岩山龙兴寺被公布为洛阳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风蚀雨剥,战争频繁,民国时期古建筑惨遭破坏,寺院铁佛像、大钟于1958年遭劫,雌雄二株千年银杏树,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风吹折。寺院这口古钟从不悬挂,据传遇到天干地旱的光景,附近祈雨的信众只需挪动大钟,把这口三吨的大钟抹向哪个方向,哪个方向就会下雨,因此民间俗称“西岩山”为“抹钟山”。此处的“抹”( mò 动词)是方言,就是“挪动”的意思,“拐弯抹角”的“抹”,即为此意之“抹也”。
在相邻的伊川县鸣皋镇地域范围,放眼眺望的景象是西岩山的侧面,就像倒扣的大钟或者是磨盘,鸣皋人称之为磨钟山(或抹钟山)。鸣皋村旧时设四寨门,南寨的门雅称为“望皋”,即“南望九皋”之意,九皋山在南、磨钟山在西南,夏天村民站在南门城楼,习惯向南或西南眺望,来判断暴雨是否已经迫在眉睫,“九皋山穿袍子或磨钟山戴帽子”,这就是暴雨将至的最后预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