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进取”的1.1米儿童福利线简直成了老大难的问题。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儿童的身高也往上窜了,可是这个1.1米免票标准却岿然不动。任凭代表委员建议、儿童家长抱怨,反正不见它“长个儿”。
国家有关部门当初设立儿童免票线,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尤其是儿童的福利,体现着公共政策的人本取向。在儿童标准的界定上,无论医学界还是法律界,都早已形成“应根据年龄而不是身高”的共识。但是,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可操作性,要获得儿童真实年龄信息需要相应客观条件,因此才将身高作为衡量儿童的唯一标准。从根本而言,1.1米免票线是社会福利在儿童身上的一项体现,而不仅仅是一条“区分买不买票的分界线”。
1.1米免票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便制定出来,其标准也是根据当时儿童的平均身高。1994年1月1日颁布施行的《城市公共交通车船乘坐规则》虽然对乘坐车船的相关事宜进行了细化,但仍沿用1.1米标准。半个世纪过去了,在这期间,尽管不少省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儿童免票线做了一些微调,但更多的只是局限于公共交通上,未曾扩展到其它领域,更有大部分城市对此仍然无动于衷。如果与不断长高的儿童身高比较,免票线其实已经缩水,并且在年龄相同、身体发育不同的儿童之间制造了不公平的待遇,儿童福利被“不思进取”的1.1米线打了折扣。至于在公交车、地铁、火车、公园等公共场所引发的补票争执更是让家长和孩子伤心。
1.1米免票线之所以“不思进取”,关键在于公共利益和交通、旅游等部门利益发生了冲突,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个1.1米线不公平、不合理,但就是没人愿意戳破“皇帝的新衣”。《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2条规定:“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如果能在立法层面,将儿童免票线、半票线标准提高后纳入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或者大力推广儿童身份证,统一以年龄界定优惠范围——儿童福利才不会因“不思进取”的免票线而打折或落空。铁路、旅游、文化等行业的免票线理应“人长线高”,毕竟,提高儿童福利不只是儿童节的事。
“十一”黄金周期间,许多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时,遭遇购票执行不同优惠标准的困惑——坐公交半票、看电影全票……据了解,在包括天津市在内的我国大部分城市,儿童乘公交坐火车仍执行1.1米的免票线。 然而我国第4次儿童体格调查结果显示,以6岁组为例,男童身高从1975年的112.3厘米增长到了2005年的118.7厘米,女童同期身高从111.5厘米增长到了117.7厘米。30年间,中国儿童的身高长了6厘米。显而易见,1.1米的免票线“落伍”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中“大高个儿”明显增多。如果依据现行标准,恐怕按成人标准购票的儿童会越来越多。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这个需要被保护的群体理应受到特殊的关爱与呵护。显然,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按照成年人的价格购票,于情于理于法都有些说不过去。
事实上,确立儿童免票线体现了社会对孩子的关爱。可是,在1.1米免票线面前,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与公交司机为了孩子年龄小、个头高该不该免票的问题,吵得面红耳赤,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场面。这,显然违背了对孩子给予优惠和关照的初衷。
“人长线不长”,1.1米的儿童免票线至今沿用了十多年,遭遇质疑,显然是因为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并不科学。其实,在我国也有不用身高作为优惠标准的行业。例如儿童乘坐飞机时,按国际惯例,2至12岁可享受半价优惠,未满2周岁收成人票的10%,这个标准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不过,由于我国儿童身份证并未普及,拿着户口簿挤公交、逛公园显然不是上策。这样一来,如何完善儿童身份识别系统便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的事,不管多小,在什么时候都是大事。不过,现如今,对于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在很多时候,虽然有了相关政策,但具体操作过程中却往往遭遇执行难。1.1米免票线涉及的不仅仅是公交、铁路、公园、博物馆、电影院……都不应该用一根“线”把孩子挡在大门外。1.1米免票线看似小事,但体现的是整个社会对儿童成长的关心,各相关部门更不应该相互扯皮,推脱责任,而是应该把这件事情赶快提到议事日程中来。1.1米免票线涉及3.4亿儿童的切身利益,您说,这事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