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已成为拉动我省经济社会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展示河南形象的重要“窗口”,11月,是新一届毕业生面临“伯乐相马”之时,但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近日调查发现,我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三年之内的流失率几乎为90%。河南新一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是否会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
如何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优秀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目前已成为河南旅游管理部门、高校、旅游企业关注的一大焦点。
肥水流向外人田
近年来,河南旅游发展势头好,发展潜力大,人才需求大,全省28所本科院校中有16所院校招收旅游管理4年制本科生,占河南普通高校的60%。但令这些高校吃惊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多数不从事旅游管理专业,且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近日对河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近5年的招生、近3年的对口就业率、3年内的流失率详细调研后发现:该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在85%以上,对口就业率平均在56.8%,可3年之内的流失率几乎达到90%,即3年内稳定在旅游企业工作的学生不足10%。原因何在?
“我最大的心愿是当一名老师,而不是干旅游。”从事旅游行业工作两年的翁小姐说,现在做旅游不仅操心、辛苦,薪水与劳动付出还不成正比。最让人心寒的是时常得不到客户的尊重、谅解。
“不是旅游企业不需要我们,而是觉得我们所掌握的仅是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与企业对专业管理人才的要求差距较大,报酬又低。学校如能在教学体制改革上,按照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模式组织教学,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许多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这样说。
郑大旅游管理学院做过一个调查,发现河南旅游管理人才一大部分流向了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类城市和沿海地区,另一部分则转行去做营销、销售顾问或教师,还有一小部分选择了考研或出国。这就说明河南旅游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不单是学生、学校、企业的原因,整个旅游行业、市场才是大环境。业内人士希望有关部门出台政策,通过一些引导措施来留住河南培养的高素质旅游人才。
“人才流失现象不仅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失去自信,而且使旅游企业丧失对旅游高等教育的信心。这是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共同担忧的现象。旅游本科教育应重新审视高等旅游教育的优势和缺失,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一位老师建议。
低薪造成高流失率
令人费解的是,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习以后,不愿到旅游行业就业。
一些高校教师认为,与旅游职业教育的学生不同,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实习,不应该仅限于到酒店、餐厅、旅行社里进行岗位实习,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专科与本科学生实习的区别。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的内涵应该是非常广的,有岗位实习、模拟实习、研究实习、调研实习等。高校应该建立一个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的体系,按照不同的年级,开展旨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各种专业性实习。即便是岗位实习,旅游管理本科生也不应该局限在一个岗位上充当劳动力,而应该到酒店的前台、客房、餐饮等各个部门都去学习和感受,进行“体验性实习”,这样才能引起他们对这个行业的兴趣。
此外,由于饭店行业实行岗位工资制,因此对大学生等高素质员工缺乏吸引力,目前愿意从事饭店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比例在迅速下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转向新兴产业如会展等热门领域。
郑大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毛安福认为,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工资待遇低确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除此以外,多数旅游专业工作性质相对单调、机械、不受人尊重,使接受高等教育从事旅游、饭店服务行业的大学生产生了较大心理落差;同时,企业视人为成本而不是资源及人事资源管理机制,也是造成企业人才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
企业渴求实用人才
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有何评价呢?
河南省10家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负责人普遍认为:高素质、应用性管理人才是旅游企业迫切需要的,而目前一些旅游本科毕业生缺乏职业意识,即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团队意识,还缺乏实际操作和管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是其共同表现。
同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虽然掌握了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和一般技能,但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管理的经历与体验,这是目前旅游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无法做到的。这些大学生要成为管理者,必须在企业基层业务部门锻炼一段时间,如到酒店工作,必须到客房部、餐饮部和前厅部锻炼半年以上,能否熬过2~3年的“培育期”是一个考验,事实上,许多大学生熬不过“培育期”而离开旅游业。
一些旅游企业负责人表示,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专业性、应用能力的培养。基础厚、潜力大、进入企业能够立刻上手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尤其是基层、中层管理人才正是企业目前急需的。
游击队求变正规军
省内许多高校专家已经清醒认识到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不足之处,他们正在从学科建设等角度进行努力和尝试。
河南财经学院旅游管理系袁绍斌以旅游会展人才的教育现状为例分析,高校内会展教育培养中存在课程设置不规范、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他说,本科院校培养人才应首先注重理论基础教育,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和扎实性,其次应该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但应以“培养最合适的人才”作为专业目标定位。
洛阳师院的战桂城说,在培养模式上,他主张“先实习,再学理论,最后再实习”的方式,重在让学生对旅游管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他认为,缺乏规范化是造成人才流失现象的主要原因,对此,应尽快创出品牌,实现旅游管理由游击队向正规军的转变,此外,还要尽快推动旅游专业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人才培养创出新招
8月5日至7日,在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主办的全省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上,来自全省50余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家就此展开热议。
郑州大学副校长宋毛平说,这次研讨会将有助于河南旅游人才综合素质符合国际化需求。据介绍,郑大旅游管理学院已被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创新培养模式实验区”,其理想化的培养模式,是下设公司、教育、人才培训三个板块,让学生在经营实践过程中,体验到一个优秀员工应具备的能力与职业素养,体验到作为管理者应具有的能力和素质,通过4年教学实践环节,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完成由一线员工到基层管理人员角色的转变,就像医学院通过其附属医院培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