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阳光、沙滩、日光浴……只要你愿意掏钱加入俱乐部成为会员,就能低成本享受异国风情。时下,一种旅游消费方式--“分时度假”,正借助预付费的方式走进百姓视野。其打出的“随时随地游遍全球”的宣传口号,更是吊足了不少人尤其是旅游爱好者的胃口。
但是,近日,有市民打来电话,希望报社提醒消费者小心这个“旅游世界波”。据记者调查,国内已发生多起借“分时度假”之名,骗客户钱的事情。
名词解释:分时度假
分时度假(TIMESHARE)于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问世,随后风靡全球。它是指把酒店或度假村的一间客房或一套旅游公寓的使用权,卖出10至40年,以会员制的方式一次性出售给客户,会员获得每年到酒店或度假村住宿7天的一种休闲度假方式。而且,通过交换服务系统,会员把自己的客房使用权与其他会员异地客房使用权进行交换,实现低成本到各地旅游度假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文化休闲产品需求的增多,“分时度假”越来越受国人的关注。
客户遭遇:旅游推介会处处透神秘
“掏几万块钱成为会员,全球的星级酒店度假村,真的就能'任我游'?而且,有效期还长达几十年?”自打今年12月中旬应邀参加了一次旅游推介会,市民王超(化名)的脑海里就经常会浮现出这种疑问。
王超是郑州市的一名公务员。今年12月初,他意外接到1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国际集团下属的会员制俱乐部,他们近期将有1场旅游推介会,“与会者有免费奖品赠送,还有机会享受3天2夜的免费旅游体验”。
因为很喜欢旅游,王超就答应参加。一周后,王超和爱人去参加旅游推介会,地点在金水路一栋写字楼。
接待人员逐一登记了他们的姓名、电话和证件号码,以确定是否预约。随后,在工作人员引领下,王超等人来到办公区,里面摆放着五六张圆桌,柔和的背景音乐以及环墙悬挂的旅游景点照片,让这里的气氛很不错。
刚坐下不久,王超就察觉推介会带着几分“神秘”--所有到会者被要求关闭手机,几桌客户都是背向而坐,彼此看不见脸。接待王超夫妇的是一名男青年,闲聊着旅游,并介绍着自己集团的实力。这“题外话”聊了1个多小时后,男青年开始推介“分时度假”,客户只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成为会员,每年即可享受1周度假旅游的权利,度假地点主要在国外,覆盖全球大多数酒店或度假村,而且,顾客购买的度假权,有效期最长可达30年,在这期间,度假权可以转让、交换和继承。
完成产品推介,男青年离开,一直守在房间里的1名俱乐部经理,开始出面和王超夫妇商谈费用问题。30年“分时度假”权的会员费为9万多元,现场客户可享五折优惠,“不到5万块钱,错过了这个机会,就只能掏全额费用。”经理说。
“还以为是推介景点呢,原来是让交钱啊!”王超夫妇借口工作忙婉言拒绝。见此,经理马上向王超推出了另一种便宜的“分时度假”产品--顾客只需交1万多元成为会员,就可享受5年的度假权。
出于多方考虑,王超最终还是没有掏钱入会。
内幕揭秘放音乐、定坐向都有讲究
随后,记者来到该俱乐部探访。但工作人员借口记者没经过预约,拒绝介绍情况。
随后,一名知情人告诉记者,他也曾在郑州做过“分时度假”产品推介。通常情况,代理商会租酒店或写字楼办公。“播放背景音乐,是为了遮盖邻座客户之间的谈话内容,让大家彼此之间不能交流;让顾客背向而坐,则是为了避免推销过程中有人进出,分散客户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防止客户现场遇到熟人,产生互相依赖的心理,从而影响销售效果。”知情人说。
那么,客户掏钱成为会员后,是否真的如宣传的那样“全球任我游”?答案只有两个字:“未必。”据知情人说,代理商收到客户交来的入会费后,会将交易中应付给酒店或度假村的底金打给酒店,同时将合同寄出,酒店收到底金并在合同上盖章后,交易才算生效。“但客户交了入会费后,每年还要缴纳一定的会费,几十年算下来,这笔钱也不少,而且,即使买到了度假权,也不一定能跟海外的酒店交换,因为目前很多国家对我国的旅游签证并没有开放。”客户能否享受“分时度假”,还得看“代理商的诚信度”。
业内说法资质和签证“不能放心”
记者咨询了省内多家旅行社,发现他们对分时度假反应平淡,不少人甚至直言,现有形势下,分时度假“问题多多”。
“据我了解,目前省内的传统旅行社,还没有哪一家开展有这种业务。”省内某旅行社负责人说,涉及境外旅游,必须是国际旅行社。而作为投资公司下属的会员制俱乐部,因为不是专业旅行团体,不可能获得旅游主管部门的授权,也就是说,他们并不具备组织出境旅游的资质。
“代理商要想把客户输送到境外,只能借助旅行社帮助,这种情况下,签证问题又是客户出境路上绕不开的拦路虎。”该负责人说,目前,除个别国家不需要签证外,客户要前往日本、韩国、欧洲、美洲等地享受深度游,必须持有入境签证。而根据时下旅行社普遍采用的“同进同出”原则,除客户能自己想办法办来探亲、商务等性质的签证,旅行社不可能为单个客户代办旅行签证。“拿不到签证,客户出境享受度假,不就成了一句空话?”
分时度假国内已发生多起骗局
事实上,业内人士的担心并非没有根据。记者网上检索发现,有关消费者参加“分时度假”被骗的案例,在国内已发生多起。为此,个别地方的消协部门,还曾专门发出过提醒消费者谨慎对待“分时度假”的安全警示。
“‘分时度假’这种旅游消费方式,一度在国外比较流行,目前,国内一些季节性强的旅游景区的宾馆,也曾对此进行过尝试,但从效果看,不算成功,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代理商卷款潜逃的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可能是这种业态在国内还缺少成熟的条件。”作为一名旅游爱好者,河南省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说。
对此持谨慎态度的,还有河南省旅游局旅游行业监管处处长张毅冰。他说,“从目前来看,因为分时度假的组织方,不是旅游行业,因此,旅游部门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对于这种消费方式,还是谨慎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