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360° >> 正文
“梅兰芳热”能否催生北京文化特色游?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8-12-29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次数:

梅兰芳 电影 海报

光与影、今与昨之间,《梅兰芳》让我们思考很多 李鹏冲/摄   

    电影《梅兰芳》的热映,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梅兰芳书籍的出版、梅派京剧的复兴、“梅菜”的挖掘整理等等,其热度一浪高过一浪。“看了电影《梅兰芳》后,非常想到剧场去看看京剧,听听唱腔,寻找一下梅兰芳在北京生活的痕迹。”来京出差的成都某报记者李先生说。在《梅兰芳》掀起的各种“梅兰芳热”中,人们对旅游的期待进一步升温。
    人人争说《梅兰芳》
    著名的国学研究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看过《梅兰芳》后感慨地说:我曾用三个星期时间,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给学生们讲解这部影片。“《梅兰芳》有血有肉地塑造了一个把人生演成一出大戏的不平凡的人。”12月5日,电影《梅兰芳》在全国公映,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创造了票房过亿的佳绩;由梅葆玖担任艺术顾问的话剧版《梅兰芳》12月18日正式在上海美琪大剧院拉开首演大幕,将于明年3月来京演出;数十种有关梅兰芳的书籍相继出版发行,《梅兰芳回忆录》、《梅兰芳与孟小冬》等书籍大为行销,陈凯歌讲述电影《梅兰芳》拍摄经历的新书《梅飞色舞》还未发行,便早早引来了读者的期盼;在中关村图书大厦,工作人员早在电影上映前就已经将有关梅兰芳和京剧的书籍摆放在书店的显眼位置。“《梅兰芳回忆录》的十几本库存,电影公映后两三天内就卖完了。”记者在西单图书大厦、长安大戏院等书店柜台看到,有关梅兰芳生平和艺术的书籍摆放一新,据营业员介绍,这些书与电影热映前相比好卖很多。“许多年轻人来买,想多了解一下梅兰芳。”营业员说。 
    到纪念馆感受梅兰芳
    在北京,与梅兰芳相关的旧址至今尚存的为数不多。轿子胡同的孟小冬故居早已易主,德裔华人花映红女士成为这座私宅的主人。红星胡同61号的梅兰芳故居也早没了当初的踪影,从1958年开始中国摄影家协会在此办公,如今已经有半个世纪了。
    坐落在北京护国寺街9号的梅兰芳故居成为有迹可寻的一处重要旧址。12月中旬的一天,记者寻访设在梅兰芳故居的梅兰芳纪念馆。虽然整整一条护国寺街,看不到任何梅兰芳纪念馆的标识,但一路问过去,无论是卖菜的还是修车的,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都能够详细地说清楚梅兰芳故居的具体方位。“4点关门啊。”一位热心的操着安徽口音的大姐边卖水果边热心地告诉我。“这几天,来问路的记者可多了。”正是因为记者的频繁来访,这位在护国寺卖了5年水果的大姐第一次听说了梅兰芳。
    这是一座典型的北京两进院落的四合院,也是梅兰芳生前最后10年的居所,梅兰芳在此创作了他最后一部戏《穆桂英挂帅》。正值周末,数十名参观者中绝大多数是来自北京15中学的学生。“京剧进了教材,梅兰芳纪念馆是学生们学习京剧这一课的第二课堂。”带队的老师说。几百平方米的小院和简单的陈列品,很快就让十几岁的学生们看完了,调皮的男孩子们开始在院子里相互追逐,冬日的小院顿时充满了生机。“主要是让学生们感受一下京剧大师的气息。”老师认为,陈列品太少是梅兰芳故居的不足。一位在此工作了20年的工作人员同意老师的观点:“从1986年开馆至今,20多年了展陈形式就没有变过。现在别的博物馆、纪念馆都是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布展,而梅兰芳故居还停留在生平图片展上面。”据这位工作人员介绍,来纪念馆的游客一直不多,《梅兰芳》公映后,游客比以前增加了一些。“最多的时候一天也就100人左右,和紧邻的庆亲王王府相比还是微不足道。”除了展陈陈旧,梅兰芳故居的停车场狭小也制约了发展。“大巴没地方停,停在附近的停车场,走过来不近啊。”
    “梅菜”能否离大众更近些
    据说,位于北礼士路的峨嵋酒家的宫保鸡丁是梅兰芳先生的最爱。至今悬挂在峨嵋酒家的“峨嵋酒家”牌匾就是梅先生所题。1960年,峨嵋酒家开业10年之际,梅兰芳曾赋诗相赠:“峨嵋灵秀落杯盏,醉饱人人意未澜。应时识请培育广,良庖能事也千般。”30多年过去了,梅郎已去,酒家还在,只是没有了当年的热闹。问起梅兰芳和峨嵋酒家的往事,年轻的服务员一脸茫然。
    后海大凤翔胡同的“梅府家宴”是家餐厅,据说专做梅兰芳生前吃的私家菜,演员杜家毅是梅葆玖先生的忘年交,他投资修建的这家餐厅里保留着梅兰芳用过的餐具、摄像器材、老式留声机、唱片等,“梅府家宴”所有的家具都是按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风格精心设计,每件餐具上都有一个兰花手的精致图案,京剧情结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直以来,以精致著称的梅府家宴吸引着大量高端的客人。然而,每位平均消费300元以上的高价,却难免把普通顾客挡在门外。
    “梅兰芳之旅”尚需运作
    从车公庄地铁站出来,是梅兰芳大剧院。12月中下旬在这里上演的是梅派传人献演的京剧《杨家将》。“为什么不上演京剧《梅兰芳》了呢?”一位路过的老先生问。据他说,去年,为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北京京剧院与长安大戏院曾经联手推出京剧《梅兰芳》,该剧从创作人员到演员,全是顶尖大腕。梅葆玖先生的弟子胡文阁出演了3段别开生面的戏中戏。“电影《梅兰芳》热映之时,配上京剧《梅兰芳》肯定吸引观众。”老先生说。 
    对于来北京出差的李先生来说,电影《梅兰芳》里呈现出来的人情世故浓郁的市井,华丽美艳的京剧,跟人物处境心情交相辉映的戏中戏,老旧古雅的四合院,无不让人心仪。“在北京吃‘梅菜’、听京剧《梅兰芳》、参观梅兰芳故居,一定是惬意之极的事。”李先生盼望有旅行社尽快推出“梅兰芳之旅”。
    一位旅行社的老总认为,尽管关于梅兰芳的旅游资源并不少,但要推出集国粹京剧、名人故居、特色美食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产品,目前仅靠旅行社有很大难度。“一条旅游线路的推出,需要各方的支持,其中最离不开的就是旅游景点的政策扶持。”在他看来,“‘梅兰芳之旅’需要整合城市中的各种资源,吃的、住的、看的,一样都不能少。现在还说不上形成产品呢”。 

梅兰芳 电影 海报

电影院里的驻足 
梅兰芳 纪念馆
纪念馆内的品读

发表评论: 】 
(作者:魏晓霞 责任编辑:张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