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360° >> 正文
旅游休闲——精品街到底精在何处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8-9-22 来源:大河报 点击次数:
    郑州十条精品街整治工程已渐进尾声,改造后的街道出现的变化有目共睹:空中的蜘蛛网不见了;人行道变宽了,盲道变直了;窨井盖“隐身”了;街头多了绿化带、休闲椅……
  这次政府花大钱“精装修”的十条精品街到底“精”在哪儿?
  市民来电意见建议充满关切
  “我觉得东西大街、紫荆山路这次修得真不错,提升了咱郑州的形象。不过,精品街以后能不能‘精’下去,还需要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所有市民的共同参与。”家住东大街的马先生说。
  “咱郑州是缺水城市,精品街改造人行道时铺了很厚的水泥,是不是不利于雨水渗透?年年修路,年年改造积水点,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一位市民提出疑问。
  “现在的绿化带高于路面,建议所有绿化带应采用下沉式设计,否则不仅容易造成雨后水土流失,也会引起扬沙。”市民王先生建议。
  “我建议修路也要保证质量,路修完还要保证‘售后服务’;电线杆能不能一杆多用,既整齐又省钱……”市民杨先生建议。
  无论批评还是建议,每个人的话语里都充满了对精品街、对郑州建设的关注。
  专家点评便民细节举目皆是
  “精品是个啥标准?这回精品街改造,政府到底把钱花在了哪儿?”这是市民问得最多的问题。带着大家的疑问,记者找到了负责给郑州描绘蓝图的郑州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请该院副总工程师刘宇及该院高级规划师、工程师刘东方和记者一道实地察看精品街。
  9月20日下午,记者跟随两位专家,沿嵩山路徒步由建设路一直走到了陇海路。两个多小时内,专家边走边看,边走边点评。您别说,这跟着专家不仅真的看出了一些门道,记者还长了不少见识呢。

  两位专家的单位就在嵩山路上,所以他们对嵩山路的过去、现在格外熟悉。跟着他们,眼睛仿佛不够用,因为他们的视野不仅在脚下,还在空中、地下,身边的建筑、道路、街景,点点滴滴在他们眼里都是细节——

  细节一:人行道,还予行人
  建设路、嵩山路东南角,一座建筑被护网拦起。护网外,一则启事格外醒目:因精品街改造,原来设在这里的河南电视台少儿艺术团搬迁。
  “这座建筑要被拆掉,建一个小广场。”刘东方告诉记者,这里本是郑州人防工程的一个入口,但后来建起了这座建筑。要不要拆除这座建筑,曾是嵩山路改造的一个难点。按照规划,这里要建一个小广场——精品街都是主干道,路口的人流量非常大。因此,每个路口只要条件允许,都设计了一个小型的开放空间,或是广场或是游园,有效地缓解人流。
  沿着嵩山路东侧向南走,记者感觉这里的人行道似乎特别宽。刘东方告诉记者,过去很多主干道上除了机动车道就是自行车道,人行道仅剩的一点儿空间又被花坛占据。这次改造中,路边花坛被拆除,碧沙岗公园围墙向后退让,连路口的警亭都被拆了,“目的只有一个:把人行道还给市民”。
  刘宇还给记者指出了人行道畅通的另一些“门道”:过去驻扎在人行道上的变电箱、通信箱等“小房子”都被请到了路边;电线杆、警亭、报亭、IC电话、广告牌、消火栓等,也都该“入地入地”,该“撤离撤离”……据介绍,因嵩山路紧临市直机关和学校,公共停车位少,停车难,此次整治中,将结合立体停车场规划,建立7个停车场。
  细节二:行道砖,毛面不滑
  人行道宽是够宽了,走着舒服吗?两位专家请来了嵩山路项目部的工程师张国梁,请他给记者讲讲人行道铺装的一些细节。
  张国梁说,这次采用的花岗岩全部是毛面,无论雨天还是雪天,行人走上去都不会打滑。但这样会不会影响道边树的生长呢?张国梁指着路边的一棵树,请记者俯身看:地面粗看是平的,实际上都有一定的坡度,树池就像“地漏”,这样雨水就能流进树池,能有效利用雨水。
  过去,媒体没少关注盲道,占压、缺损是老问题。张国梁指着现在又直又宽的盲道说:这次盲道也是用石材加工后铺装,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破损,宽度也更比过去增加了一倍。
  细节三:窨井盖,“伪装”地砖
  刚走出没多远,记者在人行道上发现了一处地砖“瑕疵”。仔细一看,是窨井盖。张国梁说,这次精品街改造,窨井盖已全部“隐身”。新型的隐形窨井盖由两层组成,底部是金属盖子,上面镶嵌上地砖,由两块长方形的盖子拼接而成,并完全融合到道路中,不仔细看还真难以辨别。
  在嵩山路与中原路交叉口东南角的慢车道、人行道上,两条笔直的马路由原来的垂直相交变成半圆形,并且弯角处的砖头都是用打磨过的石头铺成的。“这是我们首次采用的设计”,刘东方向记者介绍,这样的设计可为骑车市民、行人提供方便。
  细节四:隔离带,美且实用
  嵩山路沿线,分隔快车道和自行车道的隔离带是一条细长的花坛,里面种满了小松柏和菊花等。
  “现在嵩山路,是典型的三块‘板’。就是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三块分隔非常明显,有效保证各行其道。”刘宇点评说,过去,道路改造往往以单纯拓宽机动车道为目的,“但单纯照顾汽车,只会造成马路越来越宽,道路却越来越堵。用科学的手段保证车辆、行人的行路权,特别是要把人行道还给行人。改善步行条件,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才是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根本办法。”
  “这里是不是漏铺了一块砖?”记者突然发现路边一处绿化带边用来做围堵的道边石缺了一块。
  “呵呵,你再仔细看看。”刘东方笑着指出,其实绿化带每隔30米左右就有这样一个“缺口”,这是专门预留的雨水收集口,这样下雨时,雨水就可以流进花坛里。
  细节五:众管线,统一“入地”
  在嵩山路与中原路交叉口,一根电线杆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它似乎是我们一行人沿途唯一看到的线杆。记者在嵩山路上一路望去,原本矗立在人们头顶的“蜘蛛网”都不见了。
  “这是公交电车线路的线杆,实在没有办法入地。”刘东方解释说,按照规划,精品街上所有的管线这次都统一“入地”,网通、广电、电信、铁通等多家架空线缆,整改后都已统一纳入一个管道中,并埋入地下。
  “我们和各相关单位都签了合同,管线一律超前设计、预留空间,以保证不再随意破路。”张国梁说。
  细节六:为“留绿”,改变规划
  在嵩山路与中原路、陇海路的两处交叉口,路边不时出现少林僧人和少林功夫图案装饰的休闲石椅。专家介绍说,这次嵩山路改造设计有一个理念,就是要彰显“嵩山文化”。这些石凳都是嵩山石制成,“以后,市民逛嵩山路走累了,歇歇脚,看看街景,多美”。
  在测绘学院家属院门前,一棵“特立独行”的树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它与其他树不在一条直线上,矗立在两棵正常间距的树的中间,而且还挡住了盲道的一半,显得十分“突兀”。刘东方介绍,规划时曾计划将这棵树移植走,但后来考虑到应让城市多些“绿色生机”,大家就把它留了下来,在铺设盲道时还特地在此拐了个弯。
  不止这棵树受到“厚爱”,在河南省工业大学门前,校园前的路和人行道有半米高的落差。“我们原本计划将这里铺成一个斜坡,但沿途有几棵树,如果浇注上水泥,树恐怕就活不了,我们正讨论是否能将此处建成一个绿化点。”刘东方说。
  十条精品街改造结束后,市民看到的美景将更多。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张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