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弘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迎接第十届亚洲艺术节的到来,河南博物院将于9月25隆重推出《华夏文明之源》《沧海一粟——刘海粟艺术大展》两大专题展览。其中,《华夏文明之源》专题展览集中展示了河南出土的史前、夏、商、周多个时期的各类珍贵文物近140件套。展期三个月,12月25日结束。首次来到河南的《沧海一粟——刘海粟艺术大展》则精选刘海粟代表作品65幅,再现了海粟老人艺术创作的发展历程,展期一个月,10月25日结束。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之王者,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上古中原,处于多元文化交汇的中心地带,文明脉络完整清晰,文明薪火世代传承。近年来,伴随着河南重大考古遗址的陆续发现、众多珍贵文物的相继出土,更为后人呈现出一幅激动人心的中原历史画卷。《华夏文明之源》专题展览共分为“文明的创造者”“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和“礼乐之邦”三个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原文明的历史源流。在展出的众多的文物中,出土于平顶山应国墓地的“柞伯”簋,铸有74个字的铭文,记录了周昭王时期在王室举行的一次射礼活动的全过程。射礼是按照一定的规程所举行的弓矢竞技行事,它的出土为研究中国古代的射礼制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纪录。同样,出土三门峡虢国墓地七璜组玉佩,由七个玉璜之间以双排的玛瑙、绿松石组成,玉佩整齐规范,配以质地优良、色泽鲜艳的玛瑙、绿松石做装饰,显得更加华美,出土时连接玉佩的丝线仍清晰可见。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二千多年前精湛的琢玉技术,同时为我们研究古代的礼玉制度、丧葬制度以及金缕玉衣的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沧海一粟——刘海粟艺术大展》是河南博物院与刘海粟美术馆联合举办,从刘海粟捐赠的几百幅作品中精选65件代表作品,题材有风景、人物和静物,创作年代逾半个多世纪,从1919年至二十纪八十年代,再现海粟老人艺术创作的发展历程。
刘海粟,原名盘,字季芳,号海翁。1896年生于江苏常州。1994谢世于上海。享寿99岁。他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近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他在上海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创刊第一本美术理论杂志,并首倡裸体模特写生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