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 绍:
中国功夫惊天下 天下功夫出少林
少林武功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正宗的中国功夫。"中国功夫惊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功,名扬四海,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少林武功,起源于古代嵩山少林寺,并因此而得名。佛门以清净为本;僧人以慈悲为怀。作为禅宗祖庭的嵩山少林寺,素以武功为人敬仰,流传千古,闻名于世!相传北魏孝昌3年,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由于终日面壁静坐,不免筋骨困倦,加上在深山老林,野兽不断侵扰。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等人仿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按照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达摩在空暇时间,练习了几手用链、棍、杖、剑等防盗护身的动作,后人称之为"达摩链"、"达摩杖"、"达摩剑"。此后他又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之姿,发展活身法,创造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罗汉手"。这套健身术,后经历代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套拳术。共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南北朝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形势的需要,要求少林武功向精湛的技击方面发展,开始实行了有组织的、严格的僧兵训辣。每日晨光曦微,师僧们同起而习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四季不断,苦练武艺。隋唐之际,少林武功,已享盛名。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喜爱拳术,而且不少拳法,是他创造的,曾将他的拳书藏于少林寺。到了金末元初之际,少林拳有了较大的发展。少林派拳术大师白玉峰、觉远、李叟等人,精心研究少林拳法,并注意拳法的整理和传授。他们将少林拳中的"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发展到一百七十三手。五代十国时,高僧福居,特邀28家著名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2年,传授拳法。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少林寺僧,通过博采百家精华,发展少林武功。明代以来,少林寺演武之风极盛。凡来少林寺者,都要以观武作为游此古寺的高潮或结束。明人傅梅在作《少林寺》诗中说:二室赞元一径通,少林寺在翠微中。地从梁魏标灵异,僧自隋唐好武名。少林拳是长拳类代表拳种之一,广义的少林拳,指少林派,狭义的少林拳,指嵩山少林寺僧众传习的拳术。少林拳还包括少林寺中传习的兵械。在清朝,少林寺公开的传习内容是易筋经、八段锦,以及一些传统的导引健身术。由明末清初至清咸丰年间,少林拳术由外家拳参合内家,内外技法融溶,由原来重练外刚、主于搏人,向"内外交修"演进。
套 路:
少林武功的套路,结构紧凑,节奏鲜明,动作朴实,健壮敏捷。力量的运用是灵活而有弹性。表现的形式是,起横落顺,进退均在一条路上,称之为"拳打一条线"。手、眼、身、法、步,均有严格的要求。手法:曲而不曲,滚出滚入,运用自如。眼法:以目注目,以番敌势。身法:注意掌握重心,起落进退,灵活无滞。步法:轻灵稳固。在使用的方法上要求是:内静外猛,守之如处女,攻之如猛虎。并善于指上打下,声东击西,佯进而实退,视退而实进,虚实并用,刚柔相济。有歌形容之, 其歌一云: 眼法到处周身随.起落进退一气摧" ,手眼身法协调用。一气呵成显神威。其歌二云:秀如猫形斗如虎,动如闪电形如龙,劲发丹田达指尖,声发如雷魂魄尺,心身到处意推山,拳不花丽实用能。
流 派:
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广东少林、峨嵋少林和武当少林,每派中又分许多小派和门别,派别实繁。从地域上又可分为北少林和南少林两大流派。
特 点:
少林武术有五个特点:一、拳打一条线 ,即演练时进退起落全在一条线上进行;二、拳打卧牛之地,少林拳不尚花招,在卧牛之地即可发挥出其威力;三、拳打一口气,练拳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四、打人不见形,以迅疾刚劲著称;五、借力打人,顺势功敌 ,以智胜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