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下午,秋高气爽,古陶瓷爱好者一行二十余人,乘坐大巴车自郑州古玩城出发,踏上大河报“古瓷窑探索之旅”。
本期考察地点为河洛文化腹地——登封嵩山一带古陶瓷遗址。登封的陶瓷历史源远流长,往上可追溯到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到夏禹文化时期的遗址就有30多处。汉魏以降,隋、唐、五代的神前窑在中原地区有广泛的影响。经过近几年的不断调查发现,除了已载入陶瓷史的唐、宋时期的曲河窑,登封窑还包括隋、唐、宋、金、元时期的前庄窑和宋、金、元时期的白坪程窑等。本次考察为期一天半,共踏访了三处遗址,一处私人博物馆,并参观了登封窑复仿烧作坊,考察队员们说,本次考察路途近、时间短,却收获多多,不虚此行。
古陶瓷展室观标本
周六当日下午到达登封,考察团一行先来到登封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会长李景洲先生的私家馆藏,参观他的古陶瓷陈列馆和陶瓷制作厂。李景洲先生多年致力于登封窑的考察与研究,其丰厚的私人收藏标本涵盖登封窑各时期、各窑口,为考察队员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学习了解登封窑的好机会,是本次考察的重要一站。
近百平方米大小的展馆内,几十个展柜摆满了标本,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窑口作了归类,分别陈列,墙壁上还张挂着展板,附有文字和图片介绍,一目了然。显然是下了不少工夫。李景洲介绍,这些标本80%以上出自窑口,作为研究之用,来源真实可靠。展板上的文字都是前来考察的专家所作评语,绘制的地图也是局部放大后再将窑址一一标注,力求准确、严谨。考察队员们四下散开,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标本细加揣摩,并和别的队员讨论着一些工艺细节。宋珍珠地刻划花、白釉刻划花,隋、唐黑瓷、白瓷、黄釉席地褐彩,唐花釉,“兼钧汝之美”的钧瓷……都在标本器上得到清晰验证。
老作坊内看流程
作为发现白坪乡周围大型钧瓷遗址群的民间陶瓷爱好者的主力,一年前,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开始致力于登封窑的恢复和仿烧工作。参观罢标本,考察队员们便来到其陶瓷研究制作基地,在这里,取土制坯料、拉坯、装饰、施釉、烧制,古陶瓷老作坊内的全套工艺流程得到恢复展示,令人大开眼界。
整个作坊建在一处开阔地,不同的工序在不同的场地进行。古瓷原地取土,经打压粉碎、磨制沉淀等多道繁琐工序制成坯料。拉坯车间内,一位工人正在制作碗坯,一大块水泥色的坯料放置在旋转底座上,手掌或轻抚或按压,不一会儿,一只线条流畅、造型饱满的大碗就脱胎而出,只见工人取过手边一根细绳,在碗的底部平扯,轻轻巧巧就将碗取下,搁在一边的木板上。木板上已经晾着三四只刚刚做好的同样的碗胎。碗底还要另外加工,有一间刻划花的车间,两名女工正在为素皿加上剔刻划花的工艺。
素胎制好,就送到一间专门的大房间,自然阴干。阴干的时间根据器皿的大小厚薄和天气而定。一色的素胎,手感细腻,圆的拉坯制成,方的用模具。
素胎通常要经过两到三道烧制的工序制成成品。其间还要施釉料。白釉还需施化妆土。烧制的窑炉有两种——气炉和煤窑。气炉是现代工艺,烧制量大,温度好控制,煤窑是传统烧制方法,只有20%的成品率,但慢工出细活,烧出的瓷器温润坚实,釉光更漂亮。
最后,考察队员们在李景洲的引领下进入一间特别的小展室,靠墙的一张木桌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几十只小青瓷碗,碗底都贴有编号,每只碗形制相同,但釉色都有细微差别。原来,这是作坊里的样本陈列室。李景洲介绍,由于古老的传统工艺已经失传,可参考的就是出土的标本,恢复烧制的过程相当艰苦。着色、施釉、烧制,工艺非常复杂,经常要经过很多次失败,才能得到理想的产品。最典型的是烧造宋早期青瓷的天青色,试验了40多次。听罢介绍,再看桌面上的小碗,队员们连声感叹:这些不起眼的小器物当中,凝聚了多少心血啊!
如今这个作坊内已经采用传统工艺复仿制出登封窑珍珠地划花、白釉刻划花和嵩山钧瓷等,复仿制品从造型、胎色、釉质、釉色到装饰,都达到相当水准,得到故宫博物院、省文物部门专家的肯定。尤其在造型设计上,开发出三教图尊、达摩造像、嵩岳寺塔等,李景洲表示,以陶瓷为载体,弘扬嵩山文化,使登封窑传统工艺与嵩山文化得到延绵传承,是嵩山古陶瓷研究学会致力的一项事业,不计收益和回报。
田野考察乐趣多
周日上午,考察团一行开始了田野实地考察。深秋的嵩山一带,天空高远,空气澄明,野外考察野趣多多。
神前窑位于白沙水库库区,颍河与马峪河交汇处,往西北辐射到曲河遗址,往东南辐射到苌庄遗址、扒村遗址,方圆20公里内窑址密布,被专家誉为“中原民间第一窑”。站在两河交汇处,李景洲老师为考察队员们指点地形,介绍窑址。当地一位古陶瓷爱好者带领大家来到一处不起眼的地边所在,扒开堆积的麦秸秆,露出一座小馒头窑——这可是唐代的窑炉!只有一米见方的炉内空间,全部用泥和石头垒砌而成,没有任何耐材,烧流的窑汗淋漓滴落,凝结成块。队员们上前细看,拍照,别看这么不起眼的炉子,据说里头还出过唐钧呢!
登封窑的显著特点就是窑口非常密集,几乎每个自然村都有窑口,分布在各个历史时期。唯有白坪乡的程窑村遗址,烧制时期从宋一直延续到金元,跨度最长。程窑村内,村民的房前屋后散落着不少细小的碎片,窑址堆积层也在原始状态裸露着,队员们甚至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村民家用窑址出的匣钵作花盆,粗粝的匣钵摆放在院墙外,一簇簇娇艳的不知名的小花迎风摇曳,这幼小崭新的生命落脚在千年前古人烧制的器皿内,怎能不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