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封神榜 >> 广而告之 >> 正文
军事科技专家解析美俄卫星太空相撞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09-2-16 来源:新华网 点击次数:

资料图:铱星

    避撞防撞并非完美解决之道

    当世界进入仰赖空间信息技术的全球化时代后,太空垃圾的威胁并非仅仅局限于外层空间,许多太空碰撞事件都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这是因为,太空垃圾与卫星等航天器之间的相对速度很大,一般为每秒几千米至几万米,两者即便轻微碰撞,一块仅有阿司匹林药片大小的太空垃圾也能将人造卫星撞“残废”,相应的通信、导航、气象预报等服务都会中断,给地面上人类的活动造成困难。

    有鉴于此,现代航天器普遍都采取了避撞防撞措施,如加厚航天器的外壳,减小航天器的体积,缩短在轨飞行时间,增加变轨机动能力,等等。一些航天大国还组建了完备的地面测控跟踪系统,用光学望远镜观测高轨道,用雷达探测低轨道,对大型太空垃圾进行监测和预警。

    同时,为了尽可能避免产生太空垃圾,科技人员在设计航天器时就预先想到它万一出现故障或寿终正寝后该如何处置。比较常见的方法是,一旦发现卫星不能正常工作,地面控制人员就会下达指令启动星上发动机,将失效卫星抬升到比近地轨道高近千公里的所谓“坟场轨道”上去,以免对正常轨道上的卫星构成威胁。2006年,俄罗斯的“快车”—AM11号通信卫星被太空垃圾击中失效后,就被地面控制站送进了“太空坟场”。除了对失效卫星实施高轨道“冰冻”之外,还可以对其进行“火葬”,即:使位于低轨的废弃航天器快速转移到更低的轨道上,最终一头扎入稠密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燃烧殆尽。欧洲航天局首艘自动货运飞船(ATV)“儒勒·凡尔纳”号去年9月底就是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6个多月的太空之旅的,并在太平洋无人区上空的大气层中销毁。

    军事科技专家李大光说,采取这些防治太空垃圾的措施,无疑会增加航天器的制造、发射、运营、维护成本,其寿命与效能也会受限,进而直接影响人类对外层空间的利用与开发力度。相对被动地避撞防撞而言,更好的办法是空间修理与清理。以服役近20年的哈勃太空望远镜为例,美国宇航员搭乘航天飞机升空,多次对其实施“太空手术”,校准了哈勃太空望远镜的焦距,并为其增添了新的科研设备,延展了它的功能与使用寿命。而且,可以充分发挥航天飞机运载力大、机动性高的优点,除了让它担任“太空外科医生”外,还可以担任“太空清道夫”,收集并带回太空垃圾。

    李大光认为:“此次美俄卫星相撞事件,或许会促使美国航天部门重新考虑到2010年使航天飞机全部退役的计划,除非届时美国能推出比航天飞机更好的空间载具。”事实上,美国已经展开了新航天载具的研制工作。据报道,2007年,美国军方耗资3亿美元进行了一次名为“轨道快车计划”的试验,使用一组两艘新型无人飞船对一颗在轨卫星进行了“太空加油”,并检验了航天器空间集合和自动修理等技术。(李东航)

共2页  1 2
发表评论: 】 
(作者: 责任编辑:王艳)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