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资讯 >> 正文
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成鲜活育人阵地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4/7/10 来源: 点击次数:

        “我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再到如今的‘机器代人’,用五谷养育生命的祖先,教天下之民以稼穑,让中华血脉代代相传,也成就了中华文明的赓续绵延……”在近日举办的中南五省高校博物馆讲解大赛决赛上,河南省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讲解员、该校学生郭鑫萌深情讲述了该馆的珍贵藏品“曲辕犁”及其背后蕴含的农耕文化故事,赢得现场评委和观众的高度认可,荣获大赛唯一的“最佳人气奖”,学校“文化育人”又添新成果。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 (资料图片)许昌学院供图

深挖农耕资源 创新育人载体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农博馆”)是许昌学院2010年开始建设的“农耕文化”主题的博物馆。自农博馆建成以来,学校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感知传统农耕、留住乡愁情怀为切入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心,开设了“农耕文化与民族复兴”等校本课程,创建了“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学社”等志愿者社团,构建“研学农耕·读懂中国”等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将农耕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三个课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精神”“中国道路”“民族复兴”“文化自信”等重要命题的深刻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增强了学校立德树人的深度、广度和温度。

讲好农耕故事 突出育人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学校充分利用农博馆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强化文化自信。农博馆紧密结合党和国家时政教育热点,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许昌学院樱花文化节等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2023年8月,来自全省19所高校的50名大学生来到农博馆,开启“农耕文化研学与劳动实践”之旅,5天的课程与实践中,他们探农博、制绳子、下粉条、耍社火、打土坯、赏钧瓷、访古村,在“看、听、做、悟”的文化盛宴中传承农耕劳动技能,拓展综合实践能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大学生在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参观 (资料图片)许昌学院供图

加强科学研究 丰富育人内涵

        学校还注重发挥农博馆的研究、交流、传播等功能,依托博物馆先后建立了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原农耕文化研究中心,打造“古今兼融、一体双翼”的研究平台。近年来,该馆专家团队持续深入中原大地基层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召开了10多次学术研讨会,先后出版发行《中原农耕文化》(全五卷)丛书,成立“新时代乡贤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2023年10月,学校首倡并召开了首届全国农耕文化场馆合作发展研讨会。12月,创作的歌曲MV《读懂中国走河南》获全国首届“人文社科之光”短视频大赛一等奖兼最具人气奖,在次年4月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深化交流互鉴 提升育人成效

        良好的口碑和不断扩大的知名度,让农博馆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每年接待人数都在10万人次左右,其中学生占80%,育人影响力持续扩大。今年麦收前夕,央视新闻《夏收时节到,去感受农耕文明之光》栏目带领全国9万余名观众,一起“云探访”该馆,曲辕犁、木耧车,石磨、织布机等老物件,农耕劳作、家居生活、炊事饮食、工匠技艺等众多实景再现和场景雕塑,引发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纷纷留言表示唤醒了儿时记忆、抚慰了浓浓的乡愁,也深深感受到了农事劳作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

 

体验石磨 (资料图片)许昌学院供图

        在深耕农耕文化的基础上,许昌学院还聚焦钧瓷等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凝练学科特色,打造特色课程,联合企业开展科研攻关等,一体推进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推进区域文化传承创新。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理论高地、实践基地和传播重地。近年来,许昌学院立足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深入推进校园文化提能增效,扎实推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落地见效,不断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许昌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发表评论: 】 
(作者:孙旭涛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