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过了腊八就是年,农历腊月初八(公历的2017年1月5日)就是“腊八”节了,民间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过完腊八,民众就要上街安顿年货,各类庙会也开始操办起来,空气中“年味儿”渐浓。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旧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与中国古代祭祀有关,汉族传统节日,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泡腊八蒜(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腊八是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冬不推,腊不轧”是百姓深谙的一句民谚。意思是说,冬至日这天,不能推磨;腊月初八当日,不能上碾轧谷米。旧时,民间还有“躲腊八”的习俗。腊八节,新媳妇不能呆在婆家。腊月初七下午,新媳妇就得动身,要么奔着姨家去,要么去姑姑家。但等腊月初八这天过去,便可返回婆家。这一民俗现象,民间习称“躲腊八”。腊八节是农历腊月里最重大的一个节日。旧时的百姓对此节日非常重视。可以说,从腊八节开始,许多人家便开始忙年了,打豆腐、杀年猪、宰公鸡、打冻儿、蒸饽饽,置办各种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起来。
腊八节的习俗:吃腊八粥
腊八粥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关于腊八粥的起源,民间还流传的一个有关腊八粥的故事,倒是颇有生活情趣。相传很久以前有户人家,小伙子游手好闲,媳妇屡劝不听。到了腊八这天,家里实在揭不开锅,饥肠辘辘的年轻人遍搜米缸、面袋,只搜得些许杂粮米粒,下锅熬了一顿粥喝。最终小伙子悔悟:勤劳才能过上好日子。老人们常在腊八节念叨给晚辈听,借此教育子女勤俭勤劳,同时又祈盼丰衣足食的好年景。这个传说使腊八节多了几分警世的意味。
道教与腊八节
腊八节来源于上古腊祭,神农氏“始作腊祭,以告上苍”,遂形成在年终时祭祀农谷,庆祝当年已得收成,祈求来年民丰岁稔。《礼记》称“天子大蜡八”“八蜡以祀四方”,在民间逐渐固定以腊月八日为腊祭日,俗称腊八节,此日喝腊八粥的习俗,亦源于腊祭“合聚万物而索飨之”所表达的终始交接、丰隆安定的思想感情。包括腊祭在内的许多上古祭祀在秦汉以后逐渐演化流变,道教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礼仪内容,“三会五腊”更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五腊日不仅包含了世俗层面的腊祭精神,并在宗教意义上阐释其特殊含义。《云笈七笺》记载正月一日为天腊、五月五日为地腊、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十月一日为民岁腊、十二月八日为王侯腊。《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五腊日为“五帝攒会之日,此日酆都北阴天帝考校鬼魂,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可见腊八节是道教醮谢祭祀的重要节日,在这一天应在礼敬神明祖先的同时反省自己的言行德性,为善去恶,进于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