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科学(CCTV-10)《地理·中国》栏目播出《济水济源》,从形成原因、民俗风情、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等方面,探源深山一隅的济源“四渎”之一的济水。
《尔雅·释水》中有“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这样一句话说明这四条河流是独流入海的。
根据多部文献记载,“四渎”之一的济水,在古代很是出众,受到很多帝王及沿途百姓的祭拜。
那么历史上这么出名的河流,为什么会不见了踪迹呢?它曾经又是怎样影响,其沿途百姓的生产生活呢?
《地理·中国》考察队,从北京出发来到济源,为您揭秘——
“一山一水”的济源,神秘而优雅
接近皇家规格的济渎庙是历史上人们为祭祀济水神而建立的礼制建筑
济渎金蒜,济源特有的大蒜品种,以蒜皮紫红,多水分而出名。
看这一群,生活在王屋山的猕猴,它们的种群约3000多只。
猕猴适合生存在温暖的地方,而王屋山冬季气温会降到冰点以下,为何猕猴没有离开呢。
经过考察,原来是王屋山和太行山,山脉形成的一条“弧线”,像一道屏障,在冬季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流。
得益于独特的山水资源,王屋山脚下的百姓,至今还盛传着,挖山土炒土馍的饮食风俗。
……
大恩无私,滋养一方人的济水,什么会消失呢?
专家说,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不但袭夺了济水河道,最后使这条河彻底消失了。
在济源,济水虽然消失了,但它曾经的河道和南部的黄河,一起构成了王屋山开阔的水面,形成丰沛的地形雨,滋润了这里的山谷,为珍惜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独流入海的济水,虽然已经消失,但文化中的济水,依然长久留存。
今天的济源人,对王屋山下这清澈的水源,不仅用心保护,还学会了巧妙利用、促进生产,为这座古老的城市增添了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