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出行资讯 >> 正文
腊八节的习俗 旅游小课堂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8 来源:河南旅游资讯网 点击次数:

腊八节的习俗 旅游小课堂

    腊,在古时称“腊祭”。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秦始皇定冬末春初的十二月为“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俗称“腊八”、“腊八节”。

    民间传说,“腊八”是佛教节日,是释迦牟尼的成佛得道日。相传,在印度有个迦毗罗卫国五子叫释迦牟尼,他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及梵天创世说教,出家修道,创立佛教。他不满当时到处寻长老,访异人,苦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一天,他走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满山遍野寸草不生,人烟稀少,天气酷热。他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劳累不堪便昏倒了。这时,有一位牧女由此路过,见道路上躺着一个人,看样子还有气,估计是包饿所致。于是,将随身所携带的杂粮饭和泉水煮成粥,一点一点喂释迦牟尼吃。释迦牟尼喝下这粥,渐渐恢复元气,有了精神,便到附近尼连河里洗澡,然后到菩提树下静坐休息、沉思,彻司“众生平等”,忽然得道成佛。这天是腊月初八,所以,它是佛教的节日。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我国,各地建了许多寺院,腊月初八便成了佛教徒的“佛成道节”。

    腊八粥由最初的佛教节日演变成为一种民间食俗,意义也有所改变。人民群众吃腊八粥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愿望,所用原料随各地物产和家庭贫富的不同而有区别。在石家庄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说腊八是一个人,因农历十二月初八出生地而取名。其父母老来得子,对腊八娇生惯养,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后来腊八娶了媳妇。跟腊入一样懒。老两口临下世时,给小两口留下了八囤粮,劝他俩勤俭过日子,要跟人家学一学,比一比,看谁家早晨烟筒先冒烟儿,谁家地里的高梁先红尖儿。谁知小两口根本不把父母的遗言放在心上,照样游手好闲,坐吃山空,没几年,八囤粮都糟踏光了,连锅都揭不开了,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过生日了,可是锅里无米,灶下无柴,媳妇扫了扫八个囤底子,八样粮才扫出一小把,熬了点稀粥,喝了不顶事,第二天人们发现他俩被冻死了。打那儿以后,每逢腊月初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用八种米熬粥,管这顿饭叫腊八粥。人们喝腊八粥,是为了记取腊八一家不勤俭过日子的教训。

    到了清朝,民间熬八宝熬、互相赠送的习俗非常盛行,所选用的材料多达数十种,例如:葡萄、白果、菱角、苡仁、青丝、红丝、红豆、花生……等等。工艺也很复杂,洗米、泡果、浸仁、剥皮、剔核、拣精、挑粹等。这个习俗一直流到今。

发表评论: 】 
(作者:徐鹏 责任编辑:徐鹏)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