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腿耧、扇车、月祥,这些可都是真正的老物件儿,没想到在这还能再见到!”7月30日,位于淇县朝歌街道办事处南关村的淇县朝歌博物馆内迎来了众多游客,4500余件具有时代印记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和红色文物让游客们不时发出感叹。
“我这个博物馆全年无休,现在正是暑假,大学生、小朋友来参观的不少,还有外地游客专门前来打卡!”朝歌博物馆馆长付同喜一边兼顾着讲解的工作,一边向记者介绍。
“古都朝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下大量特点鲜明的文化遗产。怎样才能把这些民族和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谈起创办博物馆的初衷,付同喜坦言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我平时也喜欢收藏些物品,就想为什么不自己办个博物馆呢?” 2009年,退休后的付同喜用自己的积蓄和退休金开始了创办博物馆的工作。没有场地,他就把家里的房子进行整合,让女儿腾出来一个院子来存放物品。
付同喜的行动也打动了身边的收藏爱好者,纷纷提供有用信息,许多民俗文物爱好者也主动和他联系。从收集农耕民俗物件,到整理红色藏品,博物馆终于办了起来,付同喜成了馆长,同时也是唯一的工作人员。目前朝歌博物馆共有豫北红色交通纪念馆、中原农耕馆、民族民俗文化馆、帝辛传说馆、邮电通信馆等5个展厅,共陈列展出4500多件文物。
在豫北红色交通纪念馆内,“隐蔽战线”“红色记忆”“时代英模”“红色电波”4个板块把人带回了那个革命年代。“老放映机、磁石通信,这些原来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现实中终于见到了,还保存得这么好。”游客王琴说。
2017年,付同喜成功申报“中原传统农耕文明”“帝辛传说”“箕子传说”三个市级非遗项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2023年8月朝歌博物馆被评为“河南省社会科普基地”。自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各地参观人士23万人次。
“以后我还会继续丰富馆藏,让人们零距离体验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提升人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发展和传承。”付同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