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资讯 >> 正文
古建守护人|藏于闹市中的清代豪宅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4/7/30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点击次数:

  在郑州高新区坐落着这样一座青砖灰瓦的古建筑,矮矮的白墙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座古朴的建筑在这里好像显得“格格不入”。走进这座古建筑,木门斑驳,石凳光滑,木雕山屏花纹繁杂,门头麒麟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道,在郑州市区竟还保留着如此雕刻精美、保存完整的古建筑。

 

 

 

  本期古建我们走进郑州天祥博物馆。天祥博物馆的前身是任家古宅,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任家祖辈任君选(德润、德馨之曾祖)所建,共耗时六十三年才竣工,是一处具有近300年历史的清中期风格民居。因1854年任氏祖先为保一方百姓免受盗匪之乱出资修建“天祥寨”,故此博物馆命名为“天祥博物馆”。

 

 

 

郑州的“清代四合院”

   当走进天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就是挂在门楣上的“辅翼国政”四个大字。据现任馆长任莹介绍道,门口“辅翼国政”匾额是清朝道光皇帝对任家先祖任德润的表彰,体现了任家对国家政务的贡献。“但遗憾的是,原迹已经丢失,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匾牌是在2010年时,由我父亲手工打磨复原出来的,这块牌匾也是用传统的老工艺进行的复原,包括牌匾旁的花纹都是非常考究的。”任莹向记者介绍道。

   目前天祥博物馆的位置位于郑州市高新区东史马村,据记者了解到的信息,任氏家族在清朝早期就已经搬到了这里,“天祥寨”为抵御周围的盗匪而修建,在竣工之时,“天祥寨”的占地面积高达400余亩地。

   在记者参观天祥博物馆时,任莹在向记者介绍天祥博物馆的高达60公分的门槛,时表示,“中国古代的家族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以在以前,家家户户的门槛设计的都很高,现在所看到的这个门槛大约60公分高,门槛是活动的,随时可以取掉。”

   在中国古代,槛的高低往往与房屋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相关联。高大的门槛往往代表着房屋主人的尊贵身份和显赫地位,后来这种传统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习俗。除此之外,古代的房屋建筑多为木材建造,木材容易受潮,高门槛可以有效阻挡地面湿气,保持建筑内部干燥,从而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院子里的这颗石榴树,看着不大,但是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开花是白色的,成熟后结出的果实也是青白色的,白石榴除了传统意义上象征多子多福的意思,还象征着为官做人清清白白的道理,目前已经很少见了。”任莹表示。

八岁随父修古宅:任金岭的匠心启蒙与岁月传承

    任莹的父亲任金岭今年已经66岁了,任莹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对这所宅子感情很深厚,所以也经常教导我们要守护好我们的宅子,他说:“这是我们任家的根,我们作为任家人必须要世世代代守护他。”

     任金岭对记者回忆道,“从我还是个娃娃的时候,大约七八岁时,我都开始跟着我父亲修建这座古宅,小时候不会修,跟在我父亲后边跑着搬砖、扛灰,干各种杂活。很多修缮的技能也是在日复一日中跟着我的父亲学习的。

    古建筑修缮是一个复杂且精细的过程,其中房顶和墙体的修缮尤为关键。据任金岭介绍,墙体的损坏主要是由于产生的沼气对砖体风化严重,经常的修缮方法就是把已经发糟的砖体掏出来,先用木头顶上后再换上新砖。

 

 

 

    除此之外,房顶的修缮也是一大工程,因古代的建筑房顶都比较陡,时间一长,部分房顶上的瓦片就会往下掉,这时就需要放置新的瓦片在房顶上修补。任金岭现场演示了如何利用瓦片做房顶,“一次要用三个瓦片,先放两边的瓦片,然后用两边的瓦片挤着中间的瓦片,把中间的瓦片顶起来,两个低的一个高的,前后的瓦片还要错开四公分左右的距离,这样一组瓦片就叠好了”。

    “我几乎每年都会亲自进行小修小补,守护这座古宅。如今,许多年轻人已不会修缮这类老房子了。墙体风化、房顶瓦片脱落,大脊、垂脊、房檐等处都需要勤加修缮。”任金岭现场向记者展示了他近两年精心修缮过的地方,并感慨道,“如今修缮的最大难题在于材料。经年累月,许多木头已糟朽不堪,急需替换。然而,在这如今的社会,想找到那些老木头,并非易事。”

“物态的家”,也是“情感的家”

    在这座博物馆中,记者目睹了精妙绝伦的设计——窗户竟可巧妙折叠,轻松实现半采光与全采光的转换,令人叹为观止。而博物馆内,中国博大精深的雕刻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砖雕、木雕、石雕应有尽有,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正厅大门上的雕塑,每一幅都宛如一篇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引人深思。从清代到民国,直至21世纪的今天,尽管岁月流转,消磨了许多痕迹,但在任家古宅中,历史的印记依然清晰可见,仿佛穿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据任莹介绍道,“从最鼎盛的年代算,到现在,任家已经历经七代人,祖辈用过的东西有很多都被保留着,所以才有了这座天祥博物馆,除了这座古宅,还有一个展厅,里边展示了从明代到清代一直到民国时期很多遗留下来的瓷器,大多也都是当时家用的各式各样的容器。

 

 

 

    除此之外,记者还在展厅看到了很多这所古宅附近出土的陶器,据任莹介绍,这部分陶器大多属于汉代,这也恰恰证明了早在汉代,这个地方在当时人烟也比较聚集。

    “我的父亲对这里可能更有感情,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这里承载了他一生太多的回忆,这里的一砖一瓦在他的心里都难以割舍,他一直教育我们一定要做好保护和传承,因为这个地方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郑州地区社会历史变迁的缩影。以前的‘天祥寨’,现在的天祥博物馆,成功地传达了郑州人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不仅体现在对家乡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护上,更体现在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参观者在这里可以深刻感受到郑州人深厚的家国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任莹在谈及对天祥博物馆的感情时表示。

 

 

 

     伫立这所古建筑中,听着任氏家族兴衰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郑州地区社会历史变迁的缩影。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从古至今郑州人对建筑形式上“物态的家”和精神意义上“情感的家”的眷恋。而对于任金岭老先生来说,每次的修缮都亲自参与,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能恢复原貌,不仅是为了保留那份历史的痕迹,也让那些珍贵的记忆有了实体的依托。

 

     在最后,任金岭老先生说,“目前天祥博物馆的两个门槛其实还没有完全恢复到原貌,在我脑海中我清晰的记得原来的门槛是什么样的,有花纹,有45度的倾斜,还有四条腿能‘站起来’。在我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按着原来的样式把这两个门槛做出来,这也是我的心愿”。

发表评论: 】 
(作者:张婷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