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登封市城东南15公里处的观星台,为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天文观测建筑,是登封嵩山作为“天地之中”的重要历史见证。
与周公测景台一样,观星台是中国人智慧和天才创造力的体现。1961年3月4日,观星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观星台被确定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0年8月1日,观星台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八处十一项中唯一的科技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塔;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中国密檐式塔鼻祖;中国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
该塔建成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全高约40米,密檐式,中空,下部壁厚约2.5米,构造坚固,结构合理。自建成至今,经历了1400多年和多次地震,仍巍然耸立。
嵩岳寺塔内部中空的筒体结构也颇有历史意义。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郭黛姮认为:嵩岳寺塔是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这种结构直到十九世纪才开始在西方现代建筑领域出现,至今仍为高层建筑优先选择的结构方式之一。
1961年3月4日,嵩岳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8月1日,包含嵩岳寺塔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会善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 寺内现存元、明、清时期建筑9座。
会善寺大殿是元代最典型和珍贵的代表作,其建筑形制、技术对我国建筑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1年6月25日,会善寺大殿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0年8月1日,包括会善寺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距今约46亿年前,地球是一个表面被海水包裹着的星球。约36亿年前,地球深部灼热的岩浆冲破坚硬的地壳喷涌而出,遇海水而凝固,嵩山,从此诞生,成为地球上最早的陆块之一。历经23亿年前的“嵩阳运动”,约18亿年前后的“中岳运动”,约5亿年前后的“少林运动”,嵩山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样子。
目前,科学家在地球共发现了六个地球成陆初期的古陆块,而嵩山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六个古陆块之一。
1988年,为了探求嵩山形成的奥秘,由中、德科学家合作,取嵩山中太古代酸性火山岩的锆石,测得其年龄约为30亿年。考虑到嵩山陆核或小陆块形成有一个过程,故加上了5亿年的推断量,所以,说嵩山的年龄30亿或35亿年,都属于科学的说法。不过前者是实测年龄,后者为推断年龄。这样,嵩山的年龄几乎可以与地球成陆的起始时间相近,如此古老,人们据此称之为“万山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