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守护文物遗存 留住“城市记忆”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4/8/28 来源:三门峡日报 点击次数:
“近年来,河南省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推进,让我们文物保护行业更坚定了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创业理念。”2024年8月21日,刚结束一场公司施工方案复核研讨会的河南亚泰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闫静伟说道。
作为一位文物保护行业的深耕者,闫静伟的创业之路始于对家乡深厚历史文化的热爱。他曾投身军旅,两年武警生涯锤炼了他的意志与品格。退役后,他一度感到迷茫。在三门峡市人社局举办的免费创业培训班上,他夯实了自身基础,提高了创业格局,还提炼出了自己的创业“四重奏”:唱好勤奋拼搏的主旋律,唱好大胆创新的进行曲,唱好吸纳人才的交响乐,唱好遵纪守法的咏叹调。
扎实的准备与前瞻的视野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正是那次培训,引领闫静伟选择了古建筑工程建设领域,因为他看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坚定决心,感受到了文博工作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历史文物保护的满满信心,也见证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融合带来的技术革新,最重要的是他那份源自内心深处的、对文物古建筑持续探索与热爱的恒心。
河南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而闻名,但“挖”到技能高超的古建筑施工匠人并非易事。2016年4月,闫静伟来到山西,走访各个古建筑修缮现场,观察施工流程,与工匠们探讨技艺心得。当他提出合作时候,大家都不太信任眼前这个年轻人。“万事开头难,这行‘吃’的就是技术,可以理解,许多工匠起初对我抱有戒心,担心我是竞争对手派来的‘探子’,所以不是太顺利。”面对这些障碍,闫静伟选择拉长战线,始终保持着诚恳的态度,耐心解释自己的来意。最终,工匠们被他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执着所打动,愿意与他分享经验与资源。就这样,闫静伟也用同样的方式,成功与多位包工头建立起联系。
“团队建立时期还是没少‘碰钉子’。一些好不容易联系上的工人,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来不了;和包工头因为一些小细节没谈拢,事儿就黄了。”面对这些阻碍,闫静伟没有气馁。他找到那些犹豫不决的工人,向他们讲述三门峡深厚的历史文化、古建筑修缮前景,还承诺工资保障,吃住都会安排好,他还经常开着车到十里八村去接人。闫静伟知道,这些工人都是靠手艺吃饭的,他尊重他们,也珍惜他们。正是这份朴实与坚持,让他从全国各地成功邀请到了20多位经验丰富的古建筑木匠,团队也因此逐渐壮大。
“项目一个接一个,但资金却跟不上。我到处找人帮忙担保贷款,可人家一听情况,都摇摇头走了。”2019年8月,随着更多项目的推进,资金短缺成了摆在闫静伟面前的大山。在最艰难的时刻,市人社局的创业贷款解了他燃眉之急。同时,政策也是闫静伟必须跨越的一道坎。此前,由于对相关政策了解不足,项目一度停滞,甚至还收到了罚款单。为此,闫静伟开始积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项目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运行。
闫静伟跟人打交道,从不绕弯子,他的合作伙伴都用简单的两个字评价他:实在。尤其是质量问题上,他更是一点不含糊,“给‘老祖宗’修房子,得用心。”闫静伟认真地说。2021年7月,他与材料供应商之间出现了理解偏差,首批到货的材料尺寸比图纸上标注的少了2到3厘米。古建筑修缮,讲究的是精益求精,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可能影响整体效果,甚至会破坏历史遗迹的完整性。为了让供应商心无顾虑,他坚持自掏腰包,供应商被他的诚意打动,全力配合加班加点重做。等待新材料的过程中,闫静伟生怕再出错,天天盯着生产进度,同时,他还利用这段时间对团队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培训。
回望来时路,闫静伟深知,自己所做的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份社会责任、一份使命。接下来,他还要拓展团队,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同时,他会加强与政府、企业等多方合作,拓宽资金来源,引入更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修缮效率与质量。闫静伟坦言,他想建立古建筑修缮培训基地,传承匠人精神,确保技艺传承,为行业培养新生力量。
(作者:吴若雨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