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工作进展会在北京召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考古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经过系统发掘,摸清了景龙门遗址的布局和规模,这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北宋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都城城门遗址,填补了北宋东京里城城门考古的空白。这次考古发现的还有唐至明代不同时期城墙及建筑遗存,地层关系明确,时代特征明显,清晰揭示了开封从唐代汴州城到五代、北宋、金代都城,再到明代府城的历史变迁过程。
“开封城,城摞城;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几层。”开封“城摞城”的考古发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近年来重大考古发现不断,“城摞城”面貌越来越清晰,而且通过考古发掘,我们领略了更多的开封城市生活的气息。
开封东京城考古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是开封州桥遗址的发掘,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次考古发现遗存非常丰富,有道路、桥梁、河道、堤岸、庙宇、民居等,文物丰富,上下叠压,层理清晰。不同时期桥摞桥、路摞路、房址摞房址,真实再现了开封立体叠压型城市的奇观,首次完整揭露唐宋至清代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展示了汴河开封段修筑、使用、兴废等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中国大运河及其变迁史提供了考古实证。遗址共出土各类文物标本6万余件,其中瓷器标本5.6万余件。这些文物反映了运河航运辐射范围,为了解中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南北交流和社会商业发展状况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从2012年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北宋东京城顺天门(新郑门)进行了多年发掘,这是北宋东京城遗址考古史上规模最大、发掘地层最完整的一次考古发掘,也是首次对东京城城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揭示了顺天门主城门的规模、形制、基础建筑方法,五代至北宋时期该门址由单门道到三门道、瓮城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等,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都城中最早的方形瓮城遗址,填补了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史的空白,为研究北宋东京城的布局、古代都城城门形制演变、开封城市发展史、黄河泛滥史及宋代至清代陶瓷器标本断代与研究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珍贵考古资料。顺天门遗址目前正在建设博物馆。
近年来,开封重要考古发掘不断:2016年,开封老城东南部御龙湾小区内抢救发掘出一处明代建筑遗址,发现了保存完好、数量丰富的明代晚期文化遗存;2017年,开封双龙巷一处明代院落遗址出土明、清时期各类文物230余件,经过持续发掘,双龙巷明代院落遗址发现有比较完整的院落6处,明代建筑遗存30余座,道路2条,以及大量的生活生产用具和遗物。遗址内民居的门槛门框门垛保存至今,木质的门窗桌椅床凳散落在地面,几十个青花瓷碗盘整齐叠摞,为我们再现了明末开封人的真实生活。值得一提的是,遗址现场还出土了明代的纸质书籍,此外还有笔杆和沾满墨汁的石砚以及不少手工业农具和算盘秤杆。这些遗存给我们展示了明代末期封建王朝控制的小农经济社会背景下“士农工商”的生活状态。商业用具的出土表明,虽然明末经济濒临崩溃,但民间商业活动仍较为繁荣。
2019年,开封明代周藩永宁王府遗址发掘表明,这是一座按照规制修建的明代早期郡王府。该遗址中轴线院落建筑群布局明晰,建筑规模大、等级高,是目前国内已发掘的保存状况较好、遗物丰富的明代郡王府遗址,是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座按照规制修建的明代早期郡王府,其发掘对研究明代郡王府规制具有重要意义。遗址内坍塌的房屋遗迹、散落的银锭和铜钱、姿态各异的人骨遗骸、飘零散落的牌匾和雕版等漆木器,再现了洪水灌城的悲惨场面,是国内罕见的灾难性遗址。该遗址的发掘也为确定明代开封城的总体布局提供了确切的、能与文献相对应的地标式考古遗存参照遗存。
2020年至2021年,在开封西区对清代陶窑及村落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一个较完整的清代中期制陶作坊。该遗址与其东边约200米处发现的清代古村落应为同一座遗址,该处遗址与黄河水患有关,保存了古人生活生产时的场景,为当地地方史志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考古资料。
在2023年度河南考古工作交流会会上,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还介绍了北宋东京城外城的相关考古收获,北宋东京城外城,是北宋东京城最外围城垣,文献记载其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 2023年4~6月,在北宋东京城外城西墙北段内侧,发现北宋文化堆积、明代墓葬、明代道路等遗存,出土不同时期瓷、陶、石、骨、贝和釉陶等各类遗物130件/套。在北宋东京城外城南墙西段,发现城墙、道路、水槽等遗迹现象,出土各类遗物。考古发现的北宋东京城外城南墙、城内外道路等遗存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城市布局、防御体系、城墙营造工艺等内容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