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出行资讯 >> 正文
来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看中国现存最古老砖塔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9/12/10 来源:嵩山少林景区 点击次数: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西北约6公里,南麓的内,始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520年),距今已有147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中国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国务院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岳寺塔独立于寺内中轴线上,白灰色的密檐塔身在崇山峻岭中极为突出。外观以印度风格的佛教主题装饰,显现佛塔传入中土初期的形式,具有原创性“塔身外繁内简,下辟四门,入内可仰望塔心深邃的穹顶。寺塔上下浑砖砌就,层叠布以密檐,外涂白灰,内为楼阁式,外为密檐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砖塔,也是唯一的一座二边形塔。塔身总高41米左右(也有说37.45米)周长33.72米,塔身为青砖、黄泥砌筑的巧层密檐式砖塔,呈平面等边十二角形,中央塔室为正八角形,塔室宽7.6米,底层砖砌塔壁厚2.45米,这样的十二边形塔在中国现存的数百座砖塔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这种密檐形式在南北朝期间也是少见的,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

      嵩山自古有"中岳''之称,在中原诸峰之中以俊奇著称,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神话与传说的神圣之地,历代建有佛寺及祭祀建筑,如周公测景台、佛教禅宗的少林寺、元代忽必烈的观星台等。南北朝时代,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在嵩山南麓的峻极峰下建一座规模宏大的离宫,至孝明帝正光元年巧改称“闲居寺”,并在北朝崇信佛教的皇室支持下大肆扩建,这座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塔即建于此时闲居寺至隋仁寿二年改名为“嵩岳寺",唐朝武则天和高宗游院嵩山时亦曾将此处作为行宫,遂声名日盛。

      源自于印度的塔,原作为供奉佛舍利的建筑,形如覆钵,中国早期出现的佛塔受印度影响,有许多相似之处。至隋唐后,中国佛塔风格出现极大转变,放弃了多边形近似圆形的断面,多数作成方体的密檐式,外观更趋近于中国的楼阁建筑。就中国佛塔从覆钵到多边形,再到方形的发展史而言,嵩山嵩岳寺塔的十二边形密檐造型,远望有如拉高的圆形覆钵,即反映出印度佛塔的原型,可说是具有承先启后的过渡性地位,也最具印度风格的中国古佛塔。

      嵩岳寺塔以青砖与黄泥叠砌而成,塔基是简单的八角形素面台座,塔身以叠涩砌法层层出挑屋檐,共有十五层密檐,外形轮廓呈向内收缩的优美抛物线,塔顶则是冠以宝珠的石雕塔刹,而塔身底层设东西南北向四个圆拱门,每一转角凸出修长的倚柱,即转角柱,柱身呈六角状,柱头饰以火珠垂莲、柱础为覆莲式,造型极为少见。每一面都设佛龛,龛座浮塑壶门,内有小狮雕塑,称为护法,姿态或立或蹲或卧,各有不同;龛内原置佛像,今已不存;龛顶有类似山花蕉叶的装饰丰其上还有一颗大斗承接第一层密檐,各层每面设一门两窗,为加强结构,有真窗与盲窗的不同作法,综观立面细部及圆拱开口上方的火焰形门楣,仍保留了几许印度风格。

      嵩岳寺塔高达37米,底层直径10米,高度约是底部的三倍多,符合高度等于圆周的设计法则。塔底原设有地宫,近年曾出土一些宝物。进人塔内,登塔木楼梯今已不存。塔属空筒式构造,中间没有塔心柱,壁体厚达2米多,为了结构的稳固,内坛部空筒逐层缩小,至塔顶以穹作收。

塔身上部为檐式,共五层,每层浮塑盲窗,不具备采光功能

      塔身上部,有叠涩密檐巧层。叠涩檐之间,是极矮的直壁。由于诸层檐叠出的砖数不一叠涩檐弧度各异,各层檐间的壁高自下而上递,檐宽逐层收分,使之外轮廓呈现抛物线造皇。叠涩檐间的塔壁上均辟有门窗。每面正中砌筑板门2扇,门上皆有尖拱状门楣,楣角呈卷云形。

      塔刹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及宝珠等组成,皆为青灰条砖平顺垒砌后砍制而成。宝珠与七重相轮上涂白灰层。宝珠上部残为平顶,伸出金属刹杆,刹杆上饰件己失。

钱币上的嵩岳寺塔

      作为郑州CBD的地标性建筑,它给不少各国政要和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大家知道么,“大玉米”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嵩岳寺塔”,可以说两者的建筑风格一脉相传。

发表评论: 】 
(作者:嵩山少林景区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