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祜庄园,巩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一组的普查员正手执遥控器,控制无人机在空中灵活穿梭,记录着古建筑的相关数据。不一会儿,太阳从云层后面探出,原本凉爽的天气一下子迅速升温。
9月3日,记者来到巩义,跟随文物普查工作人员走访张祜庄园、青龙山慈云寺,实地探访巩义市一线文物普查工作的实施与进展。
炎热的天气对普查员们已是家常便饭。这个暑期,巩义市的普查员们深入到山头、田野开展数据采集等调查工作,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巩义市自6月底进入全面实地调查阶段以来,文物普查成果显著:截至8月31日,已完成510处三普文物的复查工作,占定级和非定级文物总数的50%。新增2处新发现文物。发动广大热心群众,寻找文物新线索,现已征集62个文物线索,并完成10处的实地调查。
在实地摸清文物“家底”
走上一线,深入实地,面对分布在野外的文物点,文物普查工作者们迎来了一场夏日的“野外拉练”。王青梅是巩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二组的组长,这次和 “老中青”三代组员一起承担起了普查慈云寺石刻的任务。慈云寺位于青龙山深处,留存的101通石刻位置不一,不少都分散在山上。青龙山树木繁茂,实地考察的辛苦可想而知。王青梅带领组员在郁郁葱葱的林木间向上攀爬,组员们携带着沉重的考察仪器,汗水浸湿了衣服不说,草木划伤皮肤也是生疼。而且夏季山中蚊虫众多,组员们忍耐着蚊虫的同时必须确保文物普查工作的精准完成。
“谁说年轻人不能吃苦?我们的年轻文物工作者们都不怕苦不怕累,跟着我们一起下沟、蹚水、钻林子,爬山、钻山洞的能力也非常强。这才是青年人的精神和气魄。” 王青梅感叹道。
王青梅从事文物工作已经将近30年,这次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弥补了她未参与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遗憾。对她来说,最直观的体验就是文物保护条件相对过去好太多了。以前石刻散落在慈云寺院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而如今碑廊的建立既给了石刻一个良好的保护空间,也让来到这里的游客能更好地体验石刻的文化魅力。
巩义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共有1012处文物点,目前第四次文物普查已经普查完成了其中50%。在实地探访的过程中,王青梅经常与周边居民打交道。交流的过程中,她发现一些老人说起村里的文物滔滔不绝,对文物如数家珍,这些人的热爱让她印象深刻、深受感动。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文物普查,锻炼巩义市的文物队伍。让文物工作者在实地普查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巩义的文物古迹。” 巩义市文物局局长朱星理表示。
新技术带来文物普查新气象
曾几何时,文物普查工作者需要亲自拿尺子量距离,手工画图。而现在,各式各样的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至文物普查领域,彻底改变了曾经的工作方式与工作流程。
张祜庄园考察现场,巩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一组组长于欣欣告诉记者,他此时手中握着的机器是手持终端,是全国统一制作的文物信息管理系统,包含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所有资料。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会首先调取“三普”的相关数据,然后再进行新的采集。
除手持终端以外,记者在现场还注意到了RTK测量仪和无人机的使用。RTK测量仪通过卫星导航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高精度的定位服务。普查人员携带RTK测量仪前往现场进行文物位置的测量。在测量过程中,RTK测量仪会实时提供文物所在位置的精确坐标(包括经度、纬度和高度),并达到厘米级精度。而灵巧便利的无人机也搭载着高清摄像头与先进测绘设备,可以规避地面人员的盲区,提升文物普查的准确性与全面性。
张祜庄园现存院落13处、楼房217间、窑洞86孔,规模较大。于欣欣带领组员考察每一个院落,记录每个建筑、每个窑洞的边长、实际面积,拍摄照片,记录坐标。单是张祜庄园一处就是不小的工作量。“多亏有各种新技术的加持,让我们的工作开展更加便捷,数据记录更加准确。”于欣欣说。
借“四普”做好文物“传播”
“文物普查也是一个宣传的过程,一个普法的过程。我们在‘巩义文博’等平台,制作并发布13期四普宣传视频,总阅读量达近10万人次;利用每周2次的‘河洛大舞台’电子荧屏循环播放四普宣传视频121次;组织四普小组成员到群众较多的市区人民广场向群众讲解四普常识,发放四普宣传材料800余份;协同各乡镇悬挂宣传条幅百余条,各村张贴宣传彩页千余份。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关爱文物,进一步地保护文物。”朱星理说。
很多志愿者也参与到文物普查的队伍中来,不仅帮助普查员深入各个普查点进行实地考察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