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朗气清,秋风习习——抬头望去,是明媚的“天空蓝”。 苍树蓊郁,碧水泛波——放眼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 打开门、推开窗,满眼都是好风光。
9月的新郑秋色宜人
四十年来,无论是当初的新郑县,还是如今的新郑市,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十年间,新郑积极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加快绿色转型,绿色GDP的政绩考核深入人心。
四十年间,新郑持续打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地工程”“土壤污染防治”等组合拳,越来越多的“碧水蓝天”回归人们的视野。
四十年间,新郑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在黄帝故里这片广袤土地播下美的种子,各具特色的美丽风景线悄然兴起。
“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好愿景,正在黄帝故里动人演绎。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绿色发展理念在新郑不断深入的四十年。1994年以前,新郑的园林绿化发展受到了城市框架小、城区人口少、人文历史资源开发不够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造成绿化技术含量低,绿化规划设计水平低,城市绿化意识低,公共绿地面积小,单位附属绿地少,生产绿地面积小,总体绿化水平低,档次品昧上不去等现象。如今,新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围绕“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总体要求,协调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全力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郑州南部生态绿城。
绿色生态满目生机
有“绿”,城市才有生机。
人们钟爱一座城的绿色,是因为绿色是欣欣向荣的象征,它给万物带来生命,让大地充满生机。
曾几何时,陶渊明笔下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成为一种高品位城市生活的象征 — —坐拥城市的繁华与便捷,却不受嘈杂和喧闹的侵扰,何其幸哉。 如今,随着新郑市生态廊道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这样的愿景成为现实。特别是开车行驶在新郑市各条主干道上,道路整洁宽阔,路旁的生态廊道内旺盛的乔木、花灌木一路相伴,让人始终感觉穿行于花园之中。
让道路充满绿意,让生态更加美好,这是新郑市民的共同愿望。为了群众的期待,近年来,新郑市瞄准建设郑州南部生态绿城目标,大力实施生态廊道、特色经济林等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乡村道路绿化率分别达30.4%、35%,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
有“水”,城市才有活力。
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绝非一日速成。
轩辕湖公园里,市民漫步休闲步道,听鸟鸣啁啾,闻花香陶醉,观水系美景。曾经,这里荒草丛生,杳无人烟。
曾经,南关晚渡、飞虹流云、郑韩古韵、凤台夕照……这些充满古风古韵的景点在双洎河畔让人流连忘返。然而,二十多年前由于粗放的发展方式,双洎河饱经沧桑。今天,双洎河综合治理工程如火如荼。新郑将让市民早日在水清河美的“溱洧秋波”中实现“穿越”,或垂钓泛舟,或临水闲游,共享“美丽新郑”的发展建设成果。
有“蓝天”,城市才有朝气。
有一种天空蓝叫“新郑蓝”,蓝天是白云最好的背景,阳光是鲜花最美的映衬!无论你心情多么糟糕,只要抬头看看新郑的天空,心情顿时好起来。新郑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强力推进企业、工地、散煤、渣土车、餐饮油烟等综合治理,坚决防止“散乱污”企业反弹,确保空气优良天数和PM2.5、PM10年均浓度下降幅度达到省定目标。
绿色产业换来金山银山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千百年来留存于诗卷中的乡村,山清水秀,绿草连天,民风淳朴。位于新郑市龙湖镇西南的泰山村,便是这样一座美丽的村庄。它兼具现代新型城镇化社区的设施与规模,更保留着原始村落的绿水青山,犹如一片世外桃源。让人想象不到10年前的泰山村环境恶劣,闭塞落后,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曾经的新郑市泰山村,由于土地贫瘠,冬春光秃秃,夏秋长荆棘,刮风满脸土,下雨满身泥。村支部书记乔宗旺先后投入200多万元恢复山体200多亩,并且进行了4000亩荒山、荒沟绿化工程,栽种各种树木40多万株。昔日光秃秃的山头如今绿树成荫,种植的樱桃、核桃、苹果、杏、桃等经济林不但改善了生态条件,也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投入上百万元为村民打井,并配套蓄水罐;投入300多万元,把无法回填的大石坑建成了集灌溉、供水、养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日潭、月潭、天池,成了泰山村的山顶水上乐园,也改变了泰山村缺水的局面。
美丽山水与美丽经济相融合,风景风情更是转为人气财气,给老百姓带来了好日子和好盼头。2011年,乔宗旺利用泰山村黄帝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开发特色旅游,协调资金3000万元用于生态景区建设和旅游景点重建项目,建成黄帝会盟景区、山顶游乐园、水上乐园、培训基地以及马武寨景点、东岳庙景点等黄帝文化系列景区。走生态旅游路,建生态旅游园,彰显了泰山村的发展个性,打响了泰山村特色品牌,带动了饮食、娱乐、服务全方位发展,极大地帮助了农民增收,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
如今的泰山村环境优美,山灵秀、水清澈,大自然与乡村人家相映成趣,既有都市余韵,更不失乡村质朴遗风,初步形成了“村在林中现、房在林中建、水在村中流、人在绿中行”的宜居环境。
而这种经济与生态互促共赢的发展模式,是新郑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
进与退,取与舍,这正是绿色发展的辩证法。
如果说过去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让资源环境付出很大代价,那么今天追求绿色发展,更需要统筹协调,做好节能减排、关停并转的“减法”,学会生态经济、绿色产业的“加法”。绿色,不仅是新郑的发展指挥棒,也是经济新引擎。
新郑坚持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着力引进高端商贸物流、文化产业、电子信息等产业项目,大力建设现代临空产业新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以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措施,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持续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高效低耗绿色环保的生态产业。
绿色生活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与科技范式等的系统性革命。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郑人成为践行者、推动者。
大河小溪边,既有身负职责使命的各级河长,也有来自各地热心的“民间河长”; 大街小巷上,年轻人越来越喜欢骑着公共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还有四通八达的公交网络、越来越多的健康步道,绿色出行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个别选择,而成为大众中的潮流和时尚; 无论党员干部还是市民群众,从孩子到老人,一起动手为家园营造卫生整洁、美丽生态的城市环境……
面向未来,每滴微小的水珠,都汇聚成绿色生活的大潮。
新郑广大干群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造福一方”的为民情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辛劳与汗水,追梦美丽家园。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城更靓、设施更齐全、居住更舒适……迈着坚实的步伐,新郑正努力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次中心的大画卷中,一笔一划描绘出幸福和谐的新郑之美。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凝聚起的精气神、汇集起的正能量,正为这座城市继往开来、阔步前行,注入最大的底气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