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资讯 >> 正文
科技赋能龙门石窟焕新出彩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4/8/19 来源: 大河财立方 点击次数:

         “国门门南二十里,双阙峨峨夹伊水。不论形胜接皇居,远泽灵仙亦飞拟。洛阳士女重清明,闻向龙门更著情。铁关金锁在开钥,宝马香车透出城……”唐代河南县尉卢竧所作的《龙门赋》记述了居住于洛阳城内的人们,于清明时节,纷纷骑马乘车赶往南郊龙门,踏青赏景的场面。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正坐落在此处。

        8月16日,记者跟随“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线下采访组一行来到洛阳龙门石窟,探寻“何以中国”的艺术密码。

 

“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一直是河南旅游界的“顶流”,随着国内文旅热不断持续和洛阳文旅“出圈”,龙门石窟接待游客数仍在不断攀升。以今年元旦为例,三天假期接待游客约9.63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了221%。

       时值暑期,尽管中午天气炎热,记者看到,景区内依然人头攒动,各个历史时期所凿窟龛的艺术审美价值让游客叹为观止。

        龙门石窟的开凿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和北宋,大规模断续营造400余年。目前,龙门东西两山现存编号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90余块、佛塔近80座。其佛教艺术形成了北魏的“中原风格”和唐代的“大唐风范”,对当时中国乃至域外的佛教雕塑艺术的变革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佛教造像艺术的中国化最终完成于龙门石窟。

        自开凿至今,龙门石窟历经1500多个春秋,它的数千佛窟和十万法像沿伊水两岸次第铺开,将文化与传承烙印在历史的年轮中。

        2000年11月,龙门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河南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时期,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翔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科技赋能 石窟文物“活”起来

        在龙门石窟万佛洞前室南壁,拿出手机对着一尊残损的观世音造像进行扫描,很快手机上就出现了一尊光彩夺目的造像——这尊观世音像是国内首件通过数字技术虚拟复原的石质造像。

        龙门石窟研究院以20世纪初一些国外的探险家、学者、摄影师等人拍摄的照片为依据,以学术研究为基础,融合三维数字化技术、颜色检测分析技术、传统雕塑艺术等手段,结合同时期同类型造像特征,对雕像进行了造型的虚拟修复及色彩的虚拟复原,人们通过手机便可一览佛像的“前世今生”。

        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加大了精品院藏文物、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力度,除了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对石窟进行三维数字化扫描,还通过数字博物馆,借助网络进行远端传播和展示。

        对于洞窟中不能移动的珍贵文物,通过数据建模,借助3D打印进行展览,也能够基于3D打印的产品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比如对3D打印产品进行彩绘上色,复原北魏和唐代造像的风貌。

        “我们将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充分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推动文化遗产保护,讲好‘龙门故事’。”龙门石窟研究院负责人说。

        为了让社会大众更多地了解龙门、喜欢龙门、感知龙门、研究龙门,龙门石窟研究院还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推出普及性文化读本,录制线上“云上龙门”直播,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夏令营活动等。

发表评论: 】 
(作者:程帅星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