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与洛阳,均以“古都”闻名于世。如今的文旅发展趋势中,两座古都不约而同主打汉服体验。不论行走在大雁塔下大唐不夜城,还是游人如织的洛邑古城,“穿汉服不违和、不穿汉服少点什么”成了大家的最直观感受。
“我们家199元、299元、399元等价位的都有,包含汉服租赁、汉服妆造和簪花配饰等。”8月11日,洛阳市老城区“小娘子”汉服店老板王女士表示,像现在暑假属旺季,一天能租出去二十多套衣服,光忙妆造都忙不过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初,汉服热如雨后春笋一般,成为新文旅产品中的重要选项,汉服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产业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不仅在洛阳、西安,注重文旅发展的北京、苏州、成都等地,近年来都成为汉服体验、汉服消费的“主阵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的服饰文化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值得被我们珍惜。”趁暑假带孩子在北京游玩的郑州游客杜建宽说。
“新中式”一词延伸到首都旅游圈儿,体验汉服妆造、参观文博场馆、探访古城古镇、观赏非遗技艺位列主要选项。以圆明园买卖街为蓝本复刻打造的拾光买卖街,包括北京(通州)大运河5A级文化旅游景区和古北水镇等地,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游人,身着汉服“打卡”。
“在我们家汉服体验馆,既有初次光顾的新‘同袍’,也有多次打卡的老‘圈友’。”在颐和园附近某汉服店工作的于翰说,汉服是吸引各地游客相聚于此的秘诀。
除了因汉服喜好而聚集,当然少不了经营目标的驱使。当汉服古装遇上江南古城,更是特别的体验感。据苏州市有关部门统计,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已成汉服“浓度”最高的地方——进入街区的游客中,着汉服游玩的比例占8成以上。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落间,满目都是身着汉服的游客,挽青丝,执团扇,游古城……
苏州向西1000公里的湘江畔,以现代时尚夜经济闻名全国的长沙,虽旅游人数“爆棚”,但汉服体验感却不多。本地某晨报记者龚女士直言:“爱美嘛,谁都有需求,主要还是城市氛围不一样,如果长沙街头有人穿汉服,我也会穿的。”
据中国服装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现代汉服行业市场规模约130亿元,消费者规模约1448万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新中式”服饰市场规模已达10亿元级别,近三年来相关产品商品交易总额增速超过100%……兼具“传统”“爱美”“尝鲜”诸多关键词,汉服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普及,偶然之中存在必然。可以预见,这股“汉服热”,在不久的将来,还能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持续下去。
其中的道理简单。文旅的新体验,需要新场景、新元素。说到底,一条全新的文旅转型升级之路,既要有短期的“热点爆款”,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也应有中长期的战略蓝图,确保升级之路的延续性,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才能确保“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汉服产业,真正多点开花,共享发展成果。
“以古都城市为代表的汉服旅拍体验,以苏杭地区为代表的新中式慢生活体验,以广东、川渝地区为代表的高端品牌化汉服零售,构成我国汉服产品的三大应用主轴,再加上以曹县为代表的汉服生产,基本勾勒出我国当下的汉服行业现状。”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穿越大唐”汉服品牌老板刘申锋介绍,“各地有各地的特点,还是要遵循发展实际、客观规律才行。”
“曹县走生产的路子,洛阳走应用的路子,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谁也学不来谁,也没有必要学。”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程遂营教授表示,万事有门槛,重在自我定位:有应用场景的地方,应该以量大、价优为思路,主打多样式特色的汉服租赁生意;有家庭工坊、服装产业链条基础的城市或乡镇,可以考虑发展汉服加工业,乃至新中式服装的生产,赶上销售的风口;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地方,也要有敏锐的嗅觉,组织商会、商家联盟,紧盯市场风向,当好行业“二批”,挖尾货走量,订爆品走利润,如此方能在汉服这条赛道上扮靓洛阳、扮靓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