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在现在是河南的大粮仓。在过去氏族公社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所以这里有很多珍贵的古文化遗址。
女娲城:中国考古学者认为,古代传说中的女娲氏是部落首领,属仰韶文化,当在六七千年之前。 文物部门根据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经过长期勘探,发掘了该
古城址。该城址呈正方形,分内外两层,城墙多为分层夯筑而成,今残存城墙最高点3米,宽8米,挖掘出大量釜、罐、鬲、瓮、瓦等春秋时期遗物,可见当时城池壮伟,居民殷盛。
太昊陵:在淮阳县城北3华里,古蔡河畔,城湖之滨,有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这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昊伏羲陵。陵园建筑雄伟,殿宇巍峨,古柏参天,劲松叠翠。
太昊伏羲是我国远古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圣明帝王,他“为百王先”,居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他在人类社会从母系向父系,由野蛮向文明进化时期,以自已的聪明和智慧,立下了齐天功绩。后人因此称他为“始祖”、“斯文鼻祖”。“太昊”即是人们对伏羲的赞词,意为伏羲功德无量,向日月那样光明。为纪念祖先功德,春秋时这里已建伏羲陵墓。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来陈国,陈灵公曾陪同孔子观瞻陵墓;三国魏曹植曾封思王于陈,拜谒伏羲祠后作《伏羲赞》。唐宋以来,太昊伏羲的陵墓不断扩建,包括陵地和祭祀的庙宇,占地广达875亩。
今存陵园内建筑为明代建筑,结构与明代皇宫相仿。它分内外二城,内城叫紫禁城,外城叫皇城。城内古柏夹道、碑刻林立、晨钟墓鼓、声闻数里。统天殿又叫大殿、前殿,是整个陵园中最大建筑,殿高米,面积390平方米;殿内有高大的神龛,内塑伏羲坐像,左右配有神农、黄帝、少昊、颛项塑像。太昊伏羲的陵墓高20多米,周长150多米;上呈圆形、下有方座,象征“天圆地方”,陵前有宋代青石碑一座,宽3尺,高15尺,上镛“太昊伏羲氏之墓”个大字,据传此碑为苏小妹用巾作笔写成。
平粮台:平粮台是一座龙山文化古城,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处。场址高约5米,面积100亩,呈正方形。
平粮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掘出土进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陈风.宛丘》以及《东门之枌》、《尔雅注疏》、《晋书》中均有记载。根据史书记载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粮台即是太昊之墟、神农之都的古宛丘都城。这座古城时代最早、面积最大、保留最好,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早期奴隶制等重大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原始人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品,古城墟上有许多原始人住过的土房痕迹并残留有原始人烧制陶器的窑址等。考古工作者对大量的出土文物结合历史文献进行分析考证,一致认定,平粮台古城址和太昊故墟宛丘是一个地方,至此,“陈为太昊之墟”、“炎帝神农初都陈”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得到了初步的证实。
另外,还有几处也值得一看,我在下面一一列出
画卦台:淮阳城四面环水,万亩城湖烟波浩淼。在城东北一里处的湖面上突兀着一座土丘,上面亭栏溢彩,古柏苍翠。这里就是太昊伏羲氏始画八卦的地方,故名画卦台,亦称八封坛。
五谷台:五谷台,位于淮阳县城东北5公里处,土台高丈余,广10亩,传说是炎帝神农教民稼穑,播种五谷的地方。附近有神农井,为神农教民浇灌五谷而掘。
传说炎帝神农在位140年,在巡视到长沙茶乡时无疾而逝,终年168岁。炎帝神农“都于陈”,完成了从游猎至农业的伟大转变,以淮阳为中心的黄淮大平地原当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后人尊炎帝为“五帝”之首,当之无愧。
水灌台:关于水灌台的历史传说和史料记载甚少,相传其原名为观水台,大禹开通九河治理水患,曾在此筑台观水象,但其何时改为水灌台不详。仅据《太平环宇记》记载,三国时魏将邓艾筑灌溉城于观水台上,可能此时将观水台改为水灌台。
太清宫: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旧名厉乡曲仁里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初为老子庙,建于东汉桓帝廷熹八年(165年),后改为老子祠。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唐开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至今。
关帝庙:关帝庙,位于周口市颍河北岸,是“豫平原保存较好,建筑艺术价值较高的古建筑群。号称“周口八景之冠”。它犹如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昔日周家口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