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需要上午9时到达某会场,至少要提前出门1小时作为路途行程计算,这个出门前的定时规律已经渐渐被郑州人广泛默认。近年来,随着郑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安全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规律,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堵日益加剧,道路交通环境日趋复杂,交通形势十分严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保通”成为郑州市交警交通管理工作的第一要务。在昨日召开的郑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评审会上,专家们分析了郑州道路交通拥堵的7大症结,并分别对症下药,开出药方。
郑州遭遇行路难 呈现七大顽症
车、路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据资料统计,早在上个世纪的1978年,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仅有约2万辆,2000年约为40万辆,目前郑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为133.2万辆,仅用了9年时间全市的机动车就增加了约93万辆。今年前10个月,全市新入户车辆达到13.6万辆,市区新入户车辆9.1万辆,与2008年同比增长36%,年底将突破15万辆,市区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70万辆。同时,市区还保有60多万辆电动车,360多万辆自行车。
交通管理科技水平相对滞后
郑州市虽然建立了城市交通指挥中心,但功能不完善,特别是区域性的交通诱导系统、指挥系统等手段应用较少。道路渠化、交通设施设置存在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一些路口的车辆规划不尽合理,信号灯与实际流量不相匹配,标志、标线不完善等情况依然存在,影响了道路通行效能,特别是一些次干道、支路标志缺失,标线不齐全、不到位的情况较为突出。市区一些交通设施系统严重老化,无法实现全部联网。据有关数据显示,郑州市市区(三环路以内)灯控路口473个,联网信号机263个,监控点235处,绿波带60条,电子警察520个。而南京市的灯控路口为871个,监控点达到450处,绿波带98条,电子警察1006个,均比郑州市多出近1倍。
次干道微循环作用发挥不够
在城市交通领域,存在一种普遍认识,那就是以为靠道路扩张就能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其实,大量事实表明,道路面积的增加不但缓解不了交通难题,反倒会使交通拥堵更加严重。近年来,郑州市拓宽改造了大部分道路,但是这部分道路基本属于先天通行条件优越和交通环境良好的道路,由于道路面积的增加,交通增量暂时有所缓解。于是便引来了更多的客流,产生了“诱增交通量”,使道路重新趋于饱和,时隔不久又恢复到昔日的拥堵程度,次干道不能吸引交通流,有效分担交通压力,并没有从根本上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
市政工程施工影响不容小觑
近年来,郑州市区10条精品街的改造、BRT快速公交、轨道交通1号线,解放路立交桥、陇海路高架桥,京广路—沙口路快速通道和多条道路下穿涵洞等建设项目的陆续开工,且主要集中在市区,对交通组织与疏导将造成诸多困难,交通拥堵随之加剧。
停车泊位数量严重供不应求
按照国家标准,百辆汽车停车位数需要35~45个停车泊位,郑州至少需要20万个停车泊位,目前郑州市仅有停车泊位12.3万个,缺口近8万个。居民小区内车满为患,随意占用防火通道、人行道或机动车道的现象相当严重。
交通事故造成道路不畅
目前市区主干道的交通流已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为此郑州市实施了轻微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法,但平均每天800多起的交通事故中,仍有20%需要使用一般程序处理,现场的撤离需要15分钟左右,有的重大事故则需要更长时间,这样仅交通事故就造成每天有160多处交通拥堵点。
交通参与者守法意识淡薄
郑州市外来人口、流动人口较多,市区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达200万,是常住人口的56%。据统计,杭州、西安、石家庄外来人口分别为145万、120万、24万,分别是常住人口的23%、17%、10%。郑州外来人口群体多数是来郑打工或经营小生意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守法意识不强,闯红灯、翻越护栏、占道经营等交通违法现象普遍。
破解当前拥堵难题 智能+限行
智能交通新增10个系统
针对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郑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协调相关部门,出台一些近期和长期的管理措施,2007年,金水路作为郑州市智能交通示范工程,从道路监控、流量监测、信息发布、新型信号机等几个方面分期进行升级改造,为各种交通信息提供服务,实现了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和管理方式社会化。
下一步,他们建议通过信号控制、地理信息、警力GPS监控调度、监控、电子警察、智能监测记录、可变信息诱导、停车场管理、交通组织优化、指挥调度中心10个系统的建立,使郑州市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早晚期间货车二环以内限行
随着郑州市建成区域的逐步扩大,原有的交通管理措施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需求,结合城市实际情况,经过认真调研论证,郑州市交通部门拟于近期对货车禁行措施进行调整,三环以内禁止火车通行,二环以内早、晚高峰期禁止货车通行。花园路口实施机动车禁左、左转车道向左偏移,设置公交专用道、信号绿波带等措施,并逐步在金水路、中原路实施,将简易交通处理纳入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程序,扩大快速处理范围。
扩大单向道路交通组织范围
单向交通作为缓解交通拥堵的一种管理措施,在郑州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去年,金水区的27条道路单向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了专家论证,近期将分期分批实施,还将进一步论证一些主干道实施单向交通组织的方案,扩大单行范围。同时将加强单行道路的管理,避免出现车辆乱停乱放、逆行的情况,保证通行效果。
完善交通设施的设置
专家们建议将交通设施经费纳入道路工程预算,并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统一审核、使用,保证新建、改造道路的交通设施设置齐全、有效。郑州市交警部门也将配备专门人员,成立交通设施小组对市区道路进行全面排查,整改信号配时不合,道路渠化不科学,标志、标线不完善的问题,确保交通设施日常巡查维护的及时、高效。
建立按机动车尾数限行措施
郑州市在全国糖酒会期间采取了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收效明显。对此,专家们建议在大型活动期间、节假日(中秋、春节)前实施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日常时间机动车按尾号限行,实施“运六歇一”措施,并建立长效机制,增强实施效果。
规范静态交通管理
专家们还建议,在积极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的情况下,大力发展不同类型的停车场,清理整改被挪用、占用的停车设施,缓解停车难问题。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一是设置高峰期禁停时段,在早7时30分到8时30分和晚5时30分到6时30分,禁止一切车辆在慢车道平行式泊位上停放。二是设置免费停车时段,慢车道平行式泊位在当晚9时到次日早7时免费提供。三是设置禁停时段,每天早9时到晚5时,除高峰禁停、夜间免费停放时段外,平行式泊位实行有偿停车。四是建议将慢车道平行式泊位收费标准由现在的每车次4元提高到6元。五是重新设置平行式泊位停车标志牌。(河南工人日报 记者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