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游人在博物馆水晶宫内参观“南海I号”古沉船。
当日,安置“南海I号”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式开馆。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地处广东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背山面海,根据“南海I号”整体打捞、就地保护的原则而兴建。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马洪藻介绍,博物馆耗资2亿多元,总建筑面积19409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亚洲唯一、世界罕见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
“南海I号”是一艘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南宋古沉船,文物总量有6万件至8万件,以景德镇等宋代几大名窑出品瓷器以及金银铜器、钱币等为主,目前打捞的文物有6000多件,博物馆展出了200多件精品。其中,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鎏金腰带首次在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出。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24日正式对外开放,这也成为广东旅游的一个新热点,“南海I号”古沉船带着八百多年前的历史和文化走进现代人的世界。
海上丝路博物馆的正式开放标志着“南海I号”入住“水晶宫”两年后真正面向公众。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刘文锁介绍,“南海I号”具有三重无可比拟的意义——大量珍贵文物、保存完好的古船和推动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南海I号’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时代。”他说。
在海上丝路博物馆,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文物。“南海I号”文物总量约6万至8万件,以景德镇等宋代几大名窑出品瓷器以及金银铜器、钱币等为主,目前打捞出土的文物有6000多件,博物馆展出了200多件精品。其中,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鎏金腰带首次在海上丝路博物馆展出。
鎏金腰带是“南海I号”的“媒人”,这条腰带让世人意外地发现了“南海I号”这个水下瑰宝。1987年,广州打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搜寻东印度公司的古商船,当重达一吨的抓斗出水时,却意外地抓出了这条金灿灿的链子,它唤醒了沉睡800年的南宋沉船。
博物馆所展示的瓷器都是难得的珍品,它们为观众重塑了800年前一个生动的社会生活图景。刘文锁介绍,宋代传世的瓷器不多,“南海I号”弥补了这个遗憾。例如,江西景德镇青白釉婴戏石榴纹瓷碗清澈如水,婴孩形象活跃于石榴籽纹案上,隐喻着“多子多福”的古老祈愿。而福建德化窑的青白釉六棱瓷执壶则带有外销特制的设计,它明显不同于国内流线圆润的传统造型,六棱花形工整硬朗,带有西亚国家银器的造型风格。
在水晶宫里,观众可以看到考古队员的作业情境。穿着潜水服的考古队员正在清理“南海I号”的探方,并将出土的瓷碟向观众高高举起,保存完好的瓷器晶莹剔透。更令人激动的是,“南海I号”露出了船舷和上甲板,观众可以清晰看到木材颜色泛黄,800年来没有碳化。
海上丝路博物馆本身也是一个亮点。博物馆外观是五个椭圆形关联舱体设计,内设是以古代造船龙骨搭建而成船舱空间,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给人纯结构的美感。展陈设计围绕造船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核心,以中国海洋文明史和海上贸易史为主线,通过文献、图片和文物等立体呈现共和国水下考古作业的发展历程和考古成果。
据介绍,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2005年12月28日动工。为抵御海风的侵蚀,博物馆主体工程使用耐久性混凝土结构,而外观则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这在国内外还是新的尝试。该馆建筑物可抵御广东沿海强烈的台风和海啸,从而保护位于水晶宫内的“南海I号”。
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打破了以往博物馆静态展陈的方式,是世界上首个水下考古动态专题博物馆,博物馆正在争取将考古工作常态化,让更多的观众走近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