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10月在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低调试演以来,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走过了精彩而又艰难的 3年。在我市文化产业稳健发展的步伐中,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名片的《音乐大典》有何实践经验,取得了什么成绩,明年将进行哪些新的探索?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今年是个丰收年
记者了解到,《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今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3月15日开演以来,演出240场,接待游客20万人次,收入2200余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门票收入逐月增长,4月11日,首次出现单日演出两场的喜人景象。十一黄金周期间,演出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2305人次,同期增长53%,门票收入近160万元,同比增长65%。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声名远播的同时,也为开发者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赢得了种种荣誉:郑州市跨越式发展项目先进单位、河南省知名文化产品、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企业……今年10月,该公司还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文化报网站在“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简介”中称,“《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是河南省最大的民营资本投资开发的文化旅游演出项目……该项目吸收了当地150余位农民演员,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明年打造舞台版
《音乐大典》演出结束了,但工作人员并没有休息。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保中告诉记者:“在演出尾声部分,主创人员曾设计了一尊高1400米的大佛,但是,由于灯光等技术原因,大佛一直没能出现。”“就在上个月,经过无数次实验,与之相配套的光电等技术特效终于设计完成了,也就是说,在明年的演出中,观众就可以看到这尊大佛像了。”
除了技术方面的精益求精,创作团队还在加紧构思《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舞台版。“实景演出毕竟不能移动。我们计划下一步首先在上海推出《音乐大典》的舞台版,然后在香港、澳门等地推广。观众如果喜欢,自然会来登封看原汁原味的实景演出。”周保中告诉记者,目前实景演出演员阵容在600人左右,舞台版将控制在200人左右,“舞台版更适合外地演出,这不仅是对《音乐大典》的宣传,也是项目本身产业发展的需求。”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填补了少林文化缺大型“户外阵地”的空白,提供了一种新的体验少林文化的方式,游客从“走马观花”变成亲身体验,还提高了登封的酒店入住率,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周保中告诉记者,按项目发展规划,目前一期演出项目已顺利完成,建成了表演区、观众席,景区、广场、实景流动立体音响及艺术灯光工程等,接下来就是二期配套工程的启动和发展,“我们力争在2009年将禅院式酒店与素食馆建设完成,最后实施连片开发,带动登封城乡一体化建设。”周保中表示,《音乐大典》接下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还在酝酿改制上市,登封也在积极争取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有了科学周密的规划,有了积极创新的精神,有了发展河南旅游新篇章的决心,我们有理由相信,《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在明年文化产业发展的舞台上将有更精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