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我省气象统计表明,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30℃以上的闷热天气,使医院门诊的“高温病”患者持续增多。因此医生提醒,近期警惕空调病、热感冒、小儿胃肠道疾病及皮肤病。
过度贪凉易感冒 用药要分“湿、热”
气温过高时,许多人由于过食生冷、贪凉等原因容易出现热感冒。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杜宝荣提醒,夏季感冒与冬天的风寒感冒有区别,根据中医对感冒的理解,夏季的感冒症状一般分为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
暑湿感冒:发病时症状除了有鼻塞、流鼻涕等症状外,还多伴有肠胃症状,如脾胃不和、乏力、低烧、头痛等,此时可选用中医经典方剂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散等。
风热感冒:多由于疲劳、缺水等所致,是因久旱酷热而生,属于阳热症状,多表现为除有鼻塞、流鼻涕外,还会出现发热、心烦、口渴等症状,在治疗上可选用清热生津的药物,如常见的银翘散等。
另外,在喝水时可用二花、菊花、竹叶、薄荷等泡茶,对预防夏季感冒有一定的作用。
阳光下曝晒警惕多形性日光疹
气温过高,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容易诱发多形性日光疹。
该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孟丽说,多形性日光疹是一种由日光诱发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受到较强的日光照射后,在皮肤暴露的部位,如面部、颈部、前臂等,会出现红斑、丘疹、糜烂、结痂、水疱等多形性皮疹。
多形性日光疹最根本的预防方法就是防晒,外出时注意遮光。如果患者经强光照射后,出现红斑等上述症状时,要警惕多形性日光疹,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清热、解毒、凉血的药物治疗,如二花、生地、蒲公英等。同时,可用舒肤止痒酊、止痒消炎水外涂。
小儿易腹泻切勿滥用抗生素
该院儿科主任医师马丙祥介绍,夏季小儿常出现胃肠道疾病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小儿本身的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全。二是从生理角度讲,气温过高时人体的消化功能会减弱。三是在生冷刺激下,容易引起胃肠道的猛烈收缩,导致胃肠黏膜细胞失血、消化液减少,消化力下降,诱发胃肠道疾病。
夏季儿童、婴幼儿极易发生的胃肠道疾病,多伴有急性胃肠炎、痢疾等,严重的可出现中毒性细菌性痢疾。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查,必要的还要辅以大便常规检查,以排除细菌感染。如确诊由细菌感染引起,可适当使用抗生素治疗。如排除了细菌感染,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免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乱,使疾病加重。
夏季小儿胃肠道疾病的危害非常大,轻者可有发热、腹痛、乏力、食欲低下等,重者可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患儿出现脱水、酸中毒等。因此提醒家长做好预防,合理安排小儿的饮食,注意均衡膳食营养。夏季食物应以清淡为主,鼓励孩子多吃蔬菜和水果。不要贪吃冷饮,每餐不要吃得过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