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糟鱼
张氏糟鱼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骨酥刺烂,鱼骨、鱼刺及整条鱼可全部吃掉,根本不用担心鱼刺卡喉;二是卫生,它采用先进的杀菌消毒包装技术,无任何污染;三是耐储存、易携带,采用真空包装技术,放一年不变质,走到哪儿都好带;最后一点,当然还是好吃,能热能凉,热吃香,凉吃爽,真是濮阳一道独特风味。
张氏糟鱼发明人张冀先生一直从事行政工作,曾先后任乡镇党委书记、县劳动局局长等职。后为开发此产品,他毅然打破传统观念,辞去社会上人人羡慕的职务,投入到该食品的研究与开发中去。他花费多年的心血与汗水,用大学所学之长,终将濮阳这一传统名吃发扬光大。
六百居
“六百居”铺主王殿凤是山东省济南府历城县人,于清末光绪年间随父迁到濮阳经营肉食业。他铺中出售的菜肴,都是保质保量,昧美价实。始终如一。人人称赞。 。六百居”现已停业,而王殿凤的次子在县食品公司当技师(现已退休),他毫不保守.把祖传’技术都传授给学徒。 ’’
顿丘花红
花红,又名林檎(qín),源于清丰县,《朝野佥载》中记载,唐太宗时,顿丘县(即今清丰县),一农民在黄河滩中四面环水的一个小岛上发现一一棵如手指粗的小树,带回家种在宅旁,三年后结出五颗又红又大的果子,形态如柰,又似林檎多汁,味道香脆甘甜。唐太宗李世民食后因其果味鲜美,赠给顿丘这一农民十匹绫绢,让其扩大生产,并且规定每年都要上进皇宫,取名为“朱柰”。后来德州、贝州、博州等地农民也都来顿丘取枝进行嫁接,使这些地区的人民生活渐渐富裕起来。书中所说如柰似林檎的果子,就是后来的花红。现在清丰县阳邵乡霍町村东2公里黄河故道中有棵花红树,原占地1.2亩,每年收果2000多斤。1960年后渐被风沙淹没,果子越结越少,树木渐被砍伐,现仅存0.52亩仍在结果。为了保存这株富有传统的古老树种,在全国绿化劳模邵化范的倡导与努力下,为其树碑保护,并建议阳邵乡今后要发展以花红为主的杂果基地。
传说杨贵妃死前请吃顿丘花红,虽不见正史,却也不是毫无踪影之事。唐太宗时,江南荔枝和顿丘朱柰都是进贡品,唐皇和宫妃吃上顿丘花红是理所当然的,杨贵妃无疑也会吃上花红,她死前请吃顿丘花红,是人生最后乞求,事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