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阳县古称宛丘、陈、陈州,地处豫东平原周口市腹心,辖6镇13乡,497个行政村,面积1406.6平方公里,总耕地154.8万亩,总人口134万,其中农业人口120.3万人。淮阳县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明城、卫生城,2008年又顺利通过“中国旅游强县”和省级园林城验收,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8个“全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之一。
淮阳地处北纬33.20'—34.00',东经114.38'—115.04',南北长56.0公里,东西宽40.6公里,境域系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日照2354.6小时,年平均气温14.30C,年平均降水量714.2毫米,无霜期216天。 水陆交通便利。淮阳东临京九运输线,西靠京广大动脉,南有漯(河)阜(阳)铁路,北依陇海铁路;南洛、大广、周商三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国道106线和省道周商公路、省际公路南石线在县城交汇,城乡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南部沙颖河航运上达周口,下至淮河,通航里程40公里,是全省为数不多的具有内河航运县之一。
约公元前40世纪,太昊伏陵氏建都于此,名宛丘;后炎帝神农氏继都于宛丘之旧墟,易名为陈。公元前209年,陈胜农民起义据陈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公元前196年,以陈在淮水之北,改名为淮阳,汉高祖封子友为淮阳王,建淮阳国。此后,分别为郡、州、府、县所在地。在6000年历史长河中,淮阳始终是豫东一带的政治文化中心。
淮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根文化和伏羲文化资源厚重,名胜古迹众多,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10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以上46处;县城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寻根朝祖旅游线”、“孔子周游列国旅游线”必至景点之一,并且是省级文化历史名城、周口市“后花园”。面积为11平方公里(1.6万多亩)的龙湖四面环抱县城,湖中有城,城中有湖,国内罕见,被誉为“内陆奇观”、“中原水城”。占地100多亩的剪枝公园内遍布利用松柏活株制作的飞禽走兽、楼台亭阁造型栩栩如生,被称为“淮阳独秀”、“天下奇观”。占地875亩的太昊伏羲陵系国内大型宫殿式陵庙之孤例,号称“天下第一陵”;每年一度的二月龙都朝祖庙会长达一个月时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被国家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国内外游人香客达百万人次。民间艺术品“泥泥狗”被誉为“活化石、真图腾”;龙湖白龟印证了伏羲画八卦的千年传说,轰动全国史学界。此外,还有宛丘古城、伏羲画卦台、神农五谷台、孔子弦歌台、陈胡公墓、曹植墓、包公祠、岳飞观以及柳湖渔唱、苏亭莲舫、蔡池秋月等七台八景268处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