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塘老街
沐浴在夕阳余晖里的山塘老街,就像一轴泛着岁月光泽的历史黄卷。卷了边的飞檐,退了色的桨声渔歌,花斑点点的柳影水波,仿佛是远古的小桥流水特意为后人所留下的一个遐想空间。800多米的青石与灰砖相间的老街,2000多年的历史延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临水人家的窗台前或廊棚、屋檐上的那个属于水乡古镇的梦。虽然昨天的桃红已无法再与老街那张布满皱纹的脸相映成艳,曾经的乾隆御道也难再显当年龙舟黄幡的帝王之气派,但古镇的魂、老街的魂还在。
小桥流水是江南水乡留给大家共同的印象,木渎镇也不例外。古镇最有特色的当属它的水系,香溪和胥江在镇中交汇,呈Y型分布,沿河布局的民居呈带状排布,极具典型和个性。因此木渎的水系和建筑的关系也被刘沛林的《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一书所推荐。
在香溪和胥江交汇的斜桥,景观尤其特殊。香溪清澈,胥江混浊,两水汇合,出现了一条清浊分明的分水线,所以此地又称“斜桥分水”,是木渎古十景之一。而在香溪和胥江上各有大小桥梁十余座,其间最为著名的为永安、西津、木廊桥三座。
永安桥位于木渎镇山塘街王家村,俗称“王家桥”。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为单孔花岗岩石桥,拱券作分节并列砌置。桥洞内刻有“放生河,禁止采捕”等字,看了环保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了。西津桥系花岗石砖,独孔拱型,桥长22米,宽3.5米。
桥洞上端浅雕坐龙,弯环舒展,气韵流畅,堪为佳品。西津桥建于清同治十三年,横跨胥江。每当月夜,栖鸟缄默,微风敛迹,月落水底,浑似一幅精湛的国画,清新而淡雅,令人遐思不已。木廊桥是木渎最富特色的建筑之一,江南一带多雨,故在城郊野外旅人必经之途,设廊桥以避风雨。而在集镇中设廊桥的还是不多。
木渎不乏望族,出过清光绪榜眼冯桂芬、民国苏州首富蔡少渔等名人。其故居遗址在近年来的开发下,也渐渐修复起来。冯氏榜眼府、蔡氏古松园为古镇园林的代表,可惜历经浩劫,修复的也只有一二成而已。
去木渎还不要忘了去山塘街品尝老字号“乾生元”的枣泥饼,这也是木渎一绝,枣香浓郁,松软酥脆,食后留香回味,若能在镇上书场泡上一壶香片,吃上一块枣泥饼,听上一段评弹,这古镇的风味,便会如同这枣泥饼一样齿颊留香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