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为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抓住奥运契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的目标。《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规划 》对北京市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全面改善和提升北京旅游形象,努力建设一流的旅游城市,进一步优化首都旅游环境,不断加强首都旅游市场的治理整顿力度,提高全行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
要达到上述要求,除了要解决好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问题,加强管理和政策调控等外,还要有效开发人力资源和培养旅游人才,提升北京市旅游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
一、奥运效应对北京旅游人才需求的影响及预测分析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举办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包括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效应,被称之为“奥运效应”。
在奥运因素作用下,北京市目前游客数量已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2008年至2010年还将以10%的速度递增。其中,预计2008年接待游客数量为463万人次。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还刺激了国内旅游和北京市民出游的增长,2005年至2008年,年均增长率约为5%;2008年由于可能受举办奥运会的政策性因素影响,增长率为3%;2009年—2010年的增长率仍为5%(旭光,2004)。据测算(温子吉,2004),北京市入境旅游者2008年将达到470万人次,2009年和2010年仍将保持这一水平;外省市来京游客2008年将达到9100万人次,2010年将达到1.03亿人次;北京市民在京游人数2008年为49万人次,2010年将达到54万人次。随着游客数量的激增,北京市旅游从业人员规模将有明显扩大。
面临如此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为了适应奥运旅游业务多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战略,自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来满足其需要,尤其是掌握关于奥运旅游电子商务、信息技术、金融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及高级紧缺人才(如会展策划和营销人才)。
(一)需求预测
本项研究按历史统计数据,采用趋势拟合的方法,根据期望和可能确定了3%、6%和9%三个(低、中、高)增长水平。根据旅游发展与就业增长的相关关系,分别对北京市2008年、2010年和2020年旅游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总量增长潜力进行预测(见表1)。考虑到目前北京市旅游行业人才资源比例相对较低,依《北京市旅游行业人才资源发展规划 》,预计2005年—2010年北京市旅游行业人才资源的年平均增长率在7%以上,2010年北京市旅游行业人才资源总量目标值为7万多人。
2008至2020年北京市旅游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旅游收入增长速度 预测年份 旅游业从业人数
3% 2008 400438
2010 424969
(低方案) 2020 571116
6% 2008 462283
2010 519637
(中方案) 2020 930440
9% 2008 531729
2010 631579
(高方案) 2020 1495337
(二)需求类型
根据北京市旅游行业业务多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北京市旅游行业面临的人才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根据本项研究对北京市旅游业人力资源现状的梳理与分析,如下几种类型的人员是未来十年北京旅游业深入发展所欠缺的,需要重点培养。
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主要是指适应国际化运作的旅游管理、通晓市场规划与开发以及熟悉国际惯例和WTO规则的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或业务总监一级的管理人员。
职能管理人才:包括战略管理和监控人员、客户和供应商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人员、旅游资本运作管理人员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物业管理等人员。
专业与技术人才:主要包括熟悉和了解奥运经济和信息,擅长旅游策划与营销的专业人士,以及北京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一些新的专业人员,如外联人员、环保技术人员、项目设计与推广人员、工程维护人员、电子商务人员、分时度假旅游网络管理人员、会展旅游人员、高级厨师等。
涉外服务人才:包括多语种翻译,导游、领队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小语种导游等。
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从旅游业协调与管理的功能需求看,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协作型人才是未来北京市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
二、北京市旅游人才培养的奥运战略
北京市旅游人才培养要以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以服从和服务于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为前提,以全面推进旅游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为主线,加大旅游人才培训力度,加强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短缺人才的培养;要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为北京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使旅游人才在数量、素质和结构等方面适应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需要,为北京市实现“世界一流旅游城市”的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一)基本原则
适度超前的原则。北京市旅游人才培养力求旅游人才总量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旅游人才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相协调,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同步,通过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推进的办法,实现北京市旅游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互动。因此,管理思路要领先,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要谋划在先。
“政策性开发”、“培养性开发”、“自主性开发”有机结合的原则。北京市旅游业人才培养应该是政府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法规体系;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强培训的科学性;企业提高开发的积极性;个人发挥主动性。从宏观管理看,政府部门要制定人才培养的规划和政策,推进人才培养的市场化,使旅游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从微观管理看,旅游院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教育教学要求和培养要求,大力培养适应需要的旅游人才;各企业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开发、培养、储备、激励机制,用好和留住人才。
供给与需求结合、重点人才培养与全行业的普遍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北京旅游人才供求关系应经过论证作出调整。这样的调整应当保证重点人才培养与全行业的普遍培训很好地结合起来。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原则。旅游业的人才培养在保证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同时,要为和谐社会的建立、为化解当前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做出贡献。要建立立体化旅游人才培养体系,适合不同规格、多层次的人力资源需求,使旅游业就业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
(二)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一:实现扩大从业人员总量及提高整体素质的预期目标。根据本项研究的中等预测方案,2008年北京市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46.2万人,2010年将达到52万人,2020年将达到93万人。其中,高层经营管理者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要占到70%以上,具有高级和中级技术职务的比率要达到80%以上,取得任职资格证书的管理者和取得岗位证书的从业人员(考虑到人员流动的因素)要到达90%以上;旅游人才资源要占到人力资源总量的80%~90%。
战略目标二:推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推进的人才培养机制。政府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作用,建立广泛的劳动保障体系,提供宽泛的旅游人才供求通道,积极改进管理方式,重视专项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出台,以法律手段管理、规范和约束市场,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市场秩序,推动市场机制的良性运行。社会参与是指充分运用竞争机制和市场手段,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培养旅游人才方面的积极性和作用。旅游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提升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
战略目标三:“人才兴旅”。北京市旅游业要树立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的思想。“人才兴旅”的目标是:北京必须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和结构等方面能够适应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战略目标四:构建新型旅游院校教育体系,加强在职培养和继续教育。构建新型旅游院校教育体系的基本目标是实行教育资源重组方针、实现多元化投资办学,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规划和确定旅游院校及教育单位在学历教育、在职培养和继续教育方面的种类与规模,以保证规范化地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需要。
(三)对策建议
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适应旅游发展需要。按照本项研究对北京市旅游人力资源的预测以及所设定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见战略目标一),要确立院校教育和培养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基础性地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同时多层次、多元化地发展旅游职业教育。要把素质提升放在旅游人才培养的首位。把提高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职业道德水平、实践能力和外语水平等方面素质放在前列,优化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结构,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质量。旅游人才资源的开发要多样化。要解决人才需求多样性和实际拥有有限性的矛盾,建立专业信息网络与灵活的人才资源组合机制。此外,企业应注重对内部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加速旅游高级紧缺人才的培养。旅游院校应适应发展的需要,适时开设急需和紧缺专业;政府或企业可委托有关院校或院校根据实际需求举办工商管理培训、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班、国外旅游专业研修班等,通过高层次专业化训练,加快培养紧缺专业人才;积极建设“旅游人才库”以及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采用市场竞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培训、选择、淘汰机制的有效运行,促进人才双向选择,提高人才利用效率。
提高旅游教育教学的质量。采取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聘用企业家、政府官员作兼职教师等方式,走学校、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道路;在时机和条件等允许的情况下,应对北京市所有旅游院校的办学宗旨、教学计划、办学情况以及办学成就进行审核,督促其提高教学水平,整合教育资源,制定科学有效的课程模块和培养计划。
加强职业培训。建构配套的院校和旅游企业职后教育培训相结合的体系;把旅游培训与饭店评星、旅行社管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定旅游景区(点)等级等紧密结合,将岗位培训和岗位技能更新培训制度化,提高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并且,要建立一批旅游师资培训基地和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基地。
完善资格认证体系。逐步推行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旅游教育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将现有的旅游饭店、导游人员资格认证扩充到旅游区、旅游娱乐场所等旅游全行业管理人员的资格认证;形成覆盖全行业的资格认证体系。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应在政府和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应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监管、自律的作用,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和旅游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旅游人才的职业化运作。
(四)保障与监管机制
发挥政府的职能。政府要充分认识人才培养在北京市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发挥好政府的战略管控职能、政策引导职能、市场调控职能、资源整合职能、信息服务职能和环境建设职能,建立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与开发机制。
完善旅游人才培养的管理政策和法规体系。开展旅游人才培养,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应在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进行。因此,要注入极大的精力完善旅游人才培养的管理政策和法规体系。
完善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和教育培训机构认证制度。具体内容包括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各种资格考试、等级考核、资格认证制度;实施旅游行业技术等级考核制度,推行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旅游教育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
设立旅游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专项基金支持旅游教育、培训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