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效应:举办国成为全世界的旅游聚焦地
奥运期间,举办国必是全世界的焦点,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随队工作人员、记者,以及大量的支持者和海外观众,他们至少在举办地停留一晚,这就给举办国带来了大量的客源,也就意味着直接的经济效益。
23万人次、22万人次、30万人次、29万人次、112万人次……
这组数据不是别的,就是洛杉矶奥运会、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奥运会、亚特兰大奥运会以及悉尼奥运会期间当地所接待的入境游客的总量,尤其是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短短的16天,除了数万名运动员、官员、以及12万多名记者外,悉尼史无前例的接待了100多万人次,其中比赛时间共接待外国游客50万人次。澳大利亚旅游部的资料显示,2000年澳大利亚的游客量增加了11%,而同年9月份悉尼的游客量增加了15%,在11万名专程为奥运会而来的游客中有88%为奥运会的回头客……
长期效应:会展旅游成最大收益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夕,巴塞罗那的旅游业时常疲软,其收入只占到GDP的1%至2%。而进入1994年,巴塞罗那入境游客增加了4.25%;到了2002年,巴塞罗那接待游客人次数增加了500%,在旅游目的城市的排名中也由原来的16位升至第3位的。
悉尼奥运会后不仅入境游游客激增,而且点燃了会展旅游的持续增长激情。自1993年悉尼赢得奥运会主办权以来,澳大利亚在国际会议市场的排名也直线上升。按会议数量计算,1999年澳大利亚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7。到了2000年排名上升至第4,超过了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旅游目的地。2001年悉尼上升至第2位。会议旅游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澳大利亚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1990年,会议、商务旅游仅占国内游的15%;而到了2001年,会议、商务旅游一举占到了20%,提高了5%。因此,2000年悉尼奥运会带来的不仅是16天的运动会,而是10年的发展机遇。
北京奥运:旅游前景更广阔
“外国旅游者的人数是参赛人数的25倍到40倍。”这个数据可不是凭空臆断的,而是参照了近20年来奥运会后得出的一个规律,规律还显示,发展中国家举办奥运会的经济收益,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收益效果更加突出。因此,经济专家们预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前景将更加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