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怀药
四大怀药,是指地黄、山药、牛膝、菊花,盛产于黄河北岸的温县、武陟、博爱、孟州、沁阳等县(市)。在明朝,因这一地区属怀庆府管辖,故称“四大怀药”。
“四大怀药”在焦作地区县有悠久的种植和药用历史。据《本草纲目》记载,地黄在孟州市已有1000多年历史。
山药古称“薯芋”,具有甘寒入脾、润血归肺、养胃健脾、止泻固精、滋阴壮阳、除寒热邪气、补心血不足等功能,是一种较好的滋补药。地黄又名“地髓”,块大、油性大,是治病营养的好药。牛膝,因其基部有节似牛膝而名,具有利尿、强精、通精之功效。菊花,干、叶、茎、根、花都可入药,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杀菌消毒、清热、解渴、平肝明目等功效,且含有丰富的菊花色素、维生素A、B和氨基酸以及大量的挥发油,有味浓、煎煮不败的特点。
目前,武陟、温县等县年产山药、地黄、菊花、牛膝达上千万斤,年出口量达400多万斤。“四大怀药”不仅在国内颇有名气,而且也深受海外人士的盛赞。在东南亚各国,人们把“四大怀药”当作稀贵礼品相互赠送。日本、英国等国家把“四大怀药”称为“华药”。
延陵大葱
修武县延陵大葱,是以修武县王屯乡的薛延陵、贾延陵、张延陵、郜延陵、王延陵、夏延陵、祝延陵、芦延陵、李延陵等九个自然村为主要产地。
大葱的特点是脖短、头大、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最大者,一棵竟有1.8 斤重,一刀切下能自动崩开形成花状。细品其味,生葱是由甜到香,熟葱则香、浓、鲜兼而有之,实为调味佳品。销往国内各地及东南亚各国。
博爱竹器
博爱竹器,也叫清化竹器,以清化竹器而驰名。博爱竹器,包括许良、上庄、磨头3个乡30多个村庄的所有竹器产品约有200 余种。
焦作市博爱县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土特产也名扬中外。其中博爱的竹子堪称一绝,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安阳古碑记载:“西汉末年,安西竹移河内”,这是关于博爱竹子的最早记载。目前博爱境内的一万八千亩竹林郁郁葱葱,是世界分布纬度最高、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竹林。
因竹子代表着潇洒、风流、清雅高洁,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表示他对竹子的喜爱。北京动物园内大熊猫吃的竹叶就是我们博爱县每天采摘后从月山火车站按时运送的新鲜竹叶。
博爱竹器有悠久的历史、制作工艺较高,早在封建王朝时,博爱的竹器有些已列为“贡品”,供宫廷使用。民国三年(1914年),博爱竹器还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商品赛会并获得金奖,当时展出的产品有:嵌花藤心竹大拉床、竹帘子、嵌花漆面竹园桌、嵌花竹面花几、嵌花折卸带拉盖西式书桌、嵌花活腿藤心六角凳、嵌花漆面六角凳、竹藤心太师椅、竹藤心连椅、竹藤心摇椅、竹镜柜等10余种。这些产品,手工精巧,形式美观,在国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博爱清化姜
博爱姜亦名清化姜,也叫上庄姜,主要分布于许良、上庄、柏山三个乡。博爱姜块大、丝细、产量高,且品质佳、味道鲜、香辣宜口,百煮不烂,抗逆力强,含水量少,易加工贮藏,是同类中的佼佼者。
博爱姜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博爱姜,除鲜姜出售外,还能加工成多种姜制品,用以入药或作调料、菜食。
历史上,人们就制作出“糖晒伏姜”、“糖腌姜片”用来医治胃寒病。“糖晒伏姜”是治疗“老胃寒病”的“灵丹妙药”。其制作简单,价格经济,味道甘辛,民间广为流传。群众用姜和蒜苔捣碎制成的“姜蒜苔酱”,姜拌韭菜制作的“腌韭花”,都是菜族中的老成员,它们味道格外鲜美,“姜蒜苔”中的蒜苔和“腌韭花”中的韭花都由寒性变温性好食不寒胃。
随着时代的发展,姜的用途越来越广泛,群众用博爱姜制成的品种也越来越多了。用姜和大料花椒、茴香、肉桂制成的“五香粉”,是汤、菜、包子和饺子馅的上好调料;鲜姜和香油、味精、食盐等制作的“姜渣罐头”,既可增强食欲,又有健胃功能。其中以生姜为原料生产的“姜参蜜宝”饮品曾于1993年荣获首届“中国保健博览会”金奖。
柿饼
焦作柿树人称铁杆庄稼。秋后望山一片红色,那就是柿树。制作柿饼,是用柿刀将柿皮去掉,晒至半干,装在大缸中用泥将口封严,柿就闷成一身白霜的柿饼。焦作柿饼与别处柿饼不同,晒的干、体积小、不易腐坏,用刀切开从横剖面看到柿心空,四下有裂纹,人称菊花花心,可以制作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