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园生态绿地设计
http://www.hnta.cn 2008-11-6 8:51:31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次
□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来也旅游规划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杨振之
湿地园是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绿地;是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生态空间。
湿地园一般可按综合性公园或专类园规划设计,但除了要满足一般公园绿地的要求外,还需赋予湿地的特征,不能为了强调湿地公园的景观及艺术属性,而冲淡了对湿地本身特征的显示。
一、湿地园的特征及其优势
1、生态性及两栖性。湿地园涉及湿地和陆地两大生态(两栖)系统,因此,除在设计中满足功能需求外,还要考虑两大生态系统的两栖生态转换和景观的要求,从湿地到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变过渡来显示湿地园的科学艺术性。
2、类型丰富性,特点地带性。湿地具有类型丰富,并且又有各具不同的历史文化地带特色。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就我国三大主要湿地的植被而言,东北湿地区域以莎草科、禾本科为主;长江中下游湿地区域以水域植被为主;青藏高原湿地区域除若尔盖沼泽外,大都以莎草科的苔草和篙草为主。
3、物种多样复杂性,生态景观多彩性。湿地物种多样复杂。就水生湿生植物来说,即呈全球性复杂而广泛分布。
4、投资小,见效快,当年即能初见成效。城市中心大型公共绿地,如上海延中绿地、太平桥绿地、徐汇公园、黄兴绿地等均在绿地中央设置了水面,水面积占全园10%至20%,在其沿岸安排了湿地,种植水生与沼生植物,丰富了沿岸湿地景观,为市民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水域,尤其在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上初见成效。
二、湿地生态功能
湿地是大自然重要的生态系统,被称为“自然之肾”,它具有多种功能,包括:
1、生产功能。湿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可提供许多的天然产品,如泥炭、木材、水果、肉类(鸟、鱼、兽)、芦苇和药材等。
2、改善环境功能。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降解污染等功能。湿地所拥有的大量水面及其水生植物可以使周围地区的酷热降温,空气湿度增加,从而达到调节气候的作用;湿地可以将过多的降雨存储、缓冲,然后逐步放出,补给地下水和向其他湿地供水,发挥着蓄洪抗旱的功能;湿地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湿地植物能够对污染物质进行吸收、代谢、分解,起到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
3、生物多样性维系功能。河流的周期性洪水挟带富含营养物质的泥沙,定期泛滥覆盖在湿地土壤表面,补充土壤养分和湿地水分,保证了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养分补给和能量输入,使湿地成为河流与陆地相互作用的物种生命活动活跃的地区。因此,湿地是众多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特别是许多珍稀濒危水禽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湿地内集聚了丰富的生物种类,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禽类、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是天然的物种基因库,对了解生物进行过程和解开生命奥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无法代替的。
4、休闲娱乐、美化环境功能。湿地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和景观类型,对人类的贡献不仅是有形的、物质的,而且是无形的、精神的,是重要的旅游休闲地。
5、科研宣教及社会文化功能。湿地还可以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技人员的科研基地,表现为具有文化教育科研价值。
三、湿地园景观功能1、水陆生物多样性与发挥动植物互补作用
湿地园正是有多样的环境才赋予了水陆生物多样性,营造了景观多样性。因此,湿地园规划兴建将大大提高现有城市绿地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大景观。同时湿地园是一种专类的生态公园,多样的湿地生物群落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为各种涉禽、游禽、蝴蝶和小型哺乳动物修复了丰富的食物生态链和营造了避敌繁衍的良好生境条件,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的源种地。
2、美学价值
湿地是景观生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阔、静谧奇秘的湿地上,珍禽异鸟齐鸣起舞、游弋信步,山水掩映,风清气爽,置身于大自然无私馈赠的湿地园优美景色中,令人心旷神怡。
3、科学研究和教育基地
湿地园提供了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景观类型,可用来作为青少年科教基地,开展环境监测、实验和对照的科学研究。了解人类占据的历史特征或湿地物种、群落等。
四、湿地园设计
湿地园一般为综合性造园,也可为专类园。总之均是显示和诠释湿地生态原理及变化过程的景观设计。
1、湿地景观基本特征
(1)地表水随湿地水位变化而有深浅,甚至有干湿,但无水不成湿地,水是湿地保持、形成、再生发展的关键。
(2)水导致了湿地土壤潜育化,应有明显的潜育层。
(3)在水的呵护下,湿生、沼生、水生植物或喜湿的盐生植物(红树林)都是湿地园的标志性景观,科学地艺术再现自然湿地景观,并为人们提供亲水亲湿、体验自然、参与其中的场所,具有生态、游憩、旅游、科教等综合功能。特别在大城市人口密集、土地较少地区,利用自然或人工湿地营造湿地公园绿地,发挥其特有的、潜在的生态功能及景观美,是当务之急。
实践证明,湿地通过物理和生物的方式净化多种污染,在转移和排除有机物和有毒物质方面比陆地效益高。国内外已有营造人工湿地净化水环境的成功例子,例如,成都的活水公园,将湿地净化污染功能与园林建设结合起来,具有创新意义,不仅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休憩游乐的开放空间,而且能发挥更明显的生态效益。
(4)湿地园主要标志植被:湿地树木主要有墨西哥落羽杉、美国落羽杉、湿地松、水松、水杉、池杉等10多种,湿生和水生植物有菖蒲、花叶芦竹、荷花、睡莲、花叶美人蕉、香蒲、慈姑、千屈菜、再力花、水葱等多个品种。
2、湿地园水体设计
湿地水体以与附近的自然水体(湖、河)相沟通为好,流动的水体不仅能使水质更新、养活藻类繁衍,还可结合叠水、小溪、步石等丰富水景观效果。水体深度在150cm至100cm左右为宜,并按植物的生态习性设置深水、中水及浅水栽植区。
通常,为安全起见,深水区设置在中央,水底渐升高,至岸边,分别做中水、浅水即沼、湿生植物区。水体平面设计,要与全园的平面及开头相协调,做到有“收”、有“放”,既要防止岸线平淡无奇,又不应使水面分割过细。岸边可用山石或原木式水泥预制仿树桩做边饰,力求简约和自然。
无自然水体沟通时,在做湿地专类园总体规划的同时,考虑挖湖或造池。小型的专类园通常造池观赏,并考虑一些水生植物不能露地越冬,多做盆栽处理。用水泥抹底,池壁设上水管,池底设泄水管,秋末将池水抽干,防止池底冻裂。按水生植物对水深的不同要求,在水中安置高度不等的石墩,再将栽植盆放在墩上。水池的平面轮廓,应按专类园的总体规划来选择确定。
3、种植设计
各种水生植物对水深要求有很大差异。多数水生高等植物分布在100cm至150cm水深中;浮水植物等则以30cm至100cm为宜;而湿生植物类则只需20cm至30cm的浅水即可。
作者: 通讯员:
(责任编辑:永冰)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