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许慎文化及文化产业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3 17:06:0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1800多年前,在现在的漯河市召陵区小许庄村,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他就是被时人尊为“五经无双”、被后人尊为“文宗字祖”的许慎。他以“探究字源、推考形音义关系”,自称“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为主要特征的《说文解字》,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自《说文解字》出,我国的文字从字形、字意到读音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成为历代启蒙教育和“小学”研究的“标准教材”,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为之穷经皓首、研究不辍。到清代,以段育裁为代表的乾嘉学派更是将许学研究推上一个顶峰,形成有名的清朝许学“四大家”。甲骨文出土后,以王国维、郭沫若、罗振玉为代表的学者借助《说文解字》进行研读,将我国由文字记录的历史直接上推到殷商时期。因此有人说,如果没有《说文解字》,我们只有两千年的文字史,三千年的文明史;有了《说文解字》,我们的文字史上推到了三千年,文明史上推到了五千年。时至今日,这部“博采通人,信而有证”的奇书所确立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文字理论和汉字造字法的“六书”理论,以及部首检字法仍为我们所采用。许慎在该书中对文字的作用和意义概括为“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更是对文字的作用做了精准的概括,为历代文字学家所推崇。
1800多年后的今天,在许慎的故乡,漯河,许慎宾馆、许慎幼儿园、许慎小学、许慎书店、许慎书画院等以“许慎”为名字命名的单位和机构不胜枚举。许慎的后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纪念、怀念这位伟大的文字学家。以顿嵩元、张儒鲤、陈满仓、潘清江、王云英等为代表的本土许学研究人员更是远离喧嚣、甘于寂寞,为许学研究默默地做着工作。在他们的奔走呼吁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许慎纪念馆、《说文解字》碑林、许慎文化园的修缮建设等各项工作相继完成,以“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为契机,弘扬许学文化,打造许慎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的许学研究、推广活动更是如火如荼。
一批外地学生在叔重堂前举行开笔礼。
一
2015年11月1日,第三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汉字文化名城”花落漯河,为漯河的许学文化研究、文字学研究又添一金字招牌。
谈到历史文化,我们知道儒家的孔孟之道,知道道家的无为而治,知道秦始皇的统一中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相比之下,对记录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工具——汉字以及为汉字的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和历史却知之甚少。
汉字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丰富、演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规范、趋于统一的过程。殷商至西周时期的文字,受着官方的绝对控制,看起来比较统一。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以及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促使通行的文字形体急剧变化,作为记录语言的工具,这就需要适时地进行文字的统一工作,使汉字的发展变化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商鞅变法,曾试图做一些统一文字的工作,但他采取的是行政手段,而且仅仅局限于一定的地区之内。史称秦始皇统一文字,但他的“书同文”事实上只是“罢与秦文不合者”,所谓官方立书,并没有对民间通行的文字起到根本的约束作用。再说秦王朝的统一局面总共不过14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用某种字体作为规范统一的字体,事实上不大可能。从实际情况来看,秦书有八体,形体并不统一,这一状况继续波及古今文字交接过度的两汉。如出土所见汉初的帛书简策,文字写法仍然纷呈不一,点画架构随便,书体结构承袭战国文字遗风。至于《说文解字》成书前的文字,无论是钟鼎文、籀文、大篆还是鸟虫书,也都是别体繁出,不可胜数。这说明秦王朝的书同文,在民间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效果。文字使用上的混乱,已经阻碍了语言的书面交流和文化的传承,亟待统一和规范。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