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屯许下田 许都周围仓满囤盈 修运粮河 樯橹相接粮道不绝
屯许下田 许都周围仓满囤盈 修运粮河 樯橹相接粮道不绝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3 1:34:0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曹操经营中原地区时,虽只是公元196年,但当时已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口税减,就造成了大量荒芜的无主土地。
    一方面是土地被闲置,一方面是用兵作战急需大量的粮食,这时,在曹操麾下任东阿令的枣祇,向曹操提出了屯田的建议。
    枣祇,汉末颍川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市人。他先祖本姓棘,为避难,改棘为枣。枣祇熟读史书典籍,最初,被朝廷任命为陈留大守。后来曹操起兵,枣祇追随曹操左右,因枣祇有治理地方的经验,曹操任命其为东阿令。
    屯田的原始含义,就是利用戌卒或农民或商人垦殖荒地,所以屯田也就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
    最早屯田的是秦始皇,秦始皇派蒙恬率十万军卒,北击匈奴,在两军对峙的地方——黄河以南,让士卒开荒种地,以补军粮不足。以后的汉文帝、汉宣帝都实行了屯田的应急措施。在这一点上,枣祇也算是古为今用,活学活用的典范了。
    曹操很欣赏枣祇的屯田建议,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发布了《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并首先任命枣祇为屯田都尉,在许都周围选择荒芜无主之田,率行实行屯田。
    枣祇在今许昌县南部、临颍县北部的相结合处,圈定了一大片平坦肥沃的荒野,在中间修筑寨垣,招徕四方流民,为流民提供食宿和种子耕牛,并采取收获按比例分成的方式,让利于耕民,激发耕民种田的积极性。也是风调雨顺,也是多年搁荒的土地底肥充足,再加上耕民辛勤的耕耘,屯田当年,即获得了大丰收。据史书记载,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
    斛是一种计量容器,最早十斗为一斛,后改为五斗为一斛。十升为一斗、一升是4市斤。这样推算开来,一斛是二百斤,一百万斛,就是二亿斤粮食。即使按现在的粮食产量,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不管怎样,屯田立竿见影。第二年,曹操选拔了许多屯田官吏,采取民屯和军屯的两种方式,在许都周围,大面积推广屯田法。
    当时最著名的屯田官吏和屯田地区有,韩浩在今许昌县东南和鄢陵县西南相毗邻的马栏乡一带屯田;邓艾在今许昌县张潘乡和临颍县王岗乡接壤赴屯田;任峻在今许昌县榆林乡和襄城县范湖乡相接处屯田。
    曹操的屯田制,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每50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这些屯田的耕民,不隶属于地方郡县,单独建置。收成按比例与国家分成,凡使用官牛耕田者官六民四;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半分成,屯田的农民不得随意离开屯田。军屯是以士兵屯田,60人为1营,一边戌守,一边屯田。
    屯田制的实施,使得许都周围荒芜的土地上,谷浪滚滚,原有的粮仓,已容纳不下收获的粮食,官府便在屯田的土地上,就地建置新仓,储存粮食。
    自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后,又加上粮饷充足,便不断地对四周那些不臣服的地方割据势力,频繁用兵,有时甚止于一年数战,这就需要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运粮食,有时,各地之间也需要相互调运。
    水路运输是最便捷成本也最低的运输方式。许都周围河流沟渠密布,水系发达。曹操便命人勘察水道,一方面疏浚淤塞和浅滞的河渠床底,一方面开挖新渠,使原有的河渠能够相互连通。这样,在许都四周形成了密如蛛网,并且相互沟通的河渠。屯田收获的粮食可以通过水路相互转运,这些河渠便有了一个统一的名称:运粮河。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