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许下田 许都周围仓满囤盈 修运粮河 樯橹相接粮道不绝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3 1:34:0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东汉中后期以后,在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了外戚、宦官和士大夫三大集团。这三大集团在中央政权内部,进行着你死我活的相互倾轧和斗争,斗争的结果,多是外戚和士大夫集团遭到屠杀和镇压,造成了东汉王朝统治的削弱。在这种斗争中,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成了某一政治集团的玩偶和傀儡,甚止于常常被废立和毒杀,中央政府的统治力和影响力日渐式微,皇权逐渐衰落。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地方,豪强地主的势力和经济却逐渐发展起来。这些豪强地主大多都是具有特殊身份的豪族大姓,也有被东汉王朝封赏的功臣、外戚等。他们利用自己所享有的政治特权,疯狂地掠夺和兼并土地,不断扩充自己的经济力量。同时,豪强地主还拥有大量的“部曲”——依附农民,这些依附农民不向国家交税,却和豪强地主有着很深的隶属关系,他们一面为豪强地主种地,一面当家兵。
豪强地主在地方有很强的经济力量,拥有大量的私人武装,他们还享有很大的政治特权,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事实上都被这些豪强地主或者说是名门望族所世袭和垄断了。随着他们政治影响的越来越大,逐渐成了动摇和互解东汉王朝统治的一支主要力量。
公元184年爆发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则彻底敲响了东汉王朝灭亡的丧钟。这里,一方面是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黄巾起义失败后,大量不同支派的起义军,被东汉王朝的军事将领和地方豪强所招降,这些地方豪族和军事将领更是如虎添翼,成了雄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和地方割据力量。他们在以后的岁月里,视皇帝为手中玩偶,逐鹿中原,咤咜风云,在东汉末期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人间活剧。这其中,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孙权、刘备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公元189年,凉州军阀董卓带兵进入京都洛阳,废黜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自命相国,独揽军政大权。第二年,其它地方割据势力合围董卓,董卓挟持汉献帝,西行西都长安。临行前,把东汉王朝一百多年积贮的金珠宝器、文物图书强行劫走,并焚烧宫庙、官府和民居,胁迫洛阳几百万居民一起西行,致使洛阳室屋荡尽、荒芜凋敝、无复人烟。
公元192年,董卓被部将吕布杀死,众将无主,相互内讧攻打,汉献帝成了众将相互争夺的一只筹码,惶惶不可终日。终于在196年,汉献帝和部分朝臣辗转回到了洛阳。
这时的中原地区,曹操和袁绍正进行着频繁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其它军事集团首领如孙策占据着江东、刘表占据了荆州、刘璋割据益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度占据辽东。各路军阀互不统属,虎视眈眈,忙于撕杀。
还是曹操有远大的政治眼光,他听从了谋士的建议,把汉献帝从洛阳接回到许昌。手中有了这支令箭,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开始苦心经营中原地区,为以后征讨其它军阀割据势力,统一整个中国,做着经济和军事上的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支撑着一场战争的,都是雄厚的国家实力,或者说,每一场战争都是要付出消耗国家实力的巨大代价,“打仗就是打国力”。
国家实力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国家的经济力量。在东汉末年,要打仗,就必须有充足的粮食储备。
而当时的国家形势是,经过长年的相互攻伐和连续征战,大量的人口被屠杀。现代作家李国文在一篇《三国之战死了多少人》的文章中,做过统计:在公元156年,东汉桓帝时,全国总人口已达到5000万,到公元280年,西晋统一时,全国的总人口数为1600万。也就是说,一百多年的仗打下来,只剩下三分之一的人口。中原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人口的死亡数就显得更大。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