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宋代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宋代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8/31 9:05:3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市民文化的崛起
    宋代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城市的迅猛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使新兴的市民阶层地位日益上升。同时,市民文化的崛起标志着市民阶层独立性的形成,是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工商业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成为市民文化发展的良好条件。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宋代市民文化生活出现了商业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新趋势。专业的民间艺人以演艺为生,他们自发形成专业表演团体。瓦舍勾栏作为市民的娱乐中心遍布各地大中城市,为市民提供各类观赏性的文娱演出,形式多样,演技生动传神。茶坊、酒肆不仅是士大夫聚朋交友的地方,同时往往还有说书、评话、讲史、小唱……所以茶坊、酒肆也是市民娱乐、休憩和消遣的场所。酒肆、茶坊里聚集了市民阶层的人物,各种市民关心的话题在其中流传,这里成为观察市民的万花筒,反映着市民的众生相。酒肆、茶坊的兴起说明了市民的消闲意识和文化趋同意识的出现。市民文艺包括说话讲史类、杂技、杂剧、影戏与傀儡戏、音乐舞蹈等众多内容。民间的百戏、曲艺等文娱活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都有明显提高。作为城市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话本和戏曲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流传下来的话本推动了明清白话小说的发展高潮。百戏,是多种伎艺的总称、内容广泛。宋代百戏主要有杂技、相扑、魔术、踢钟、吃针、烧火、踢瓶等。其中的杂技,在宋代逐渐成为一项独立的艺术。瓦子,又叫“瓦肆”“瓦舍”,是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的需要,是娱乐和商品买卖的场所,瓦子内有“勾栏”,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瓦子里的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剪头、相面、算卦的。宋代瓦子的兴盛,与坊市制度的崩溃、附郭草市的出现、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特征,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它也是宋代城市发展结果的集中体现。
    宋词和话本的兴起
    宋朝时期,反映市民阶层生活的话本和词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使歌楼舞榭、瓦肆等文艺场所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客观上促进了宋词和话本、戏曲的兴起和发展,尤其是词在宋代达到了鼎盛。 
    宋代城市 经济发展的启示 
    许多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中国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如临淄、邯郸、大梁等,这些都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但当时处于农耕时代的城市只是镶嵌在广漠的乡村网络上的商业节点与政治中心而已,虽有城市,但远远谈不上“城市化”。中国最早的城市化发生在宋代,其标志包括城市经济非常发达、大量的商业市镇星罗棋布、城市人口多、商业税比重首次超过了农业税。那么,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给当今的城市化发展留下哪些启示呢? 
    专家指出,回顾宋代以来的城市化历程,会发现中国有两种城市化的传统:第一种是政治力量驱动的城市化,可谓由“城”而形成“城市”,“城”,即国家构建的政治中心;第二种是经济力量带动的城市化,可谓由“市”而形成“城市”,“市”,即民间自发形成的区域经济中心。后一种城市化,即现在常说的城镇化。 
宋代之前,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由“城”而来。国家出于军事和政治的需要,在一地筑造都城,作为一国之政治中心;在各地的要塞筑造县城,作为区域的政治中心。再运用行政系统的动员力量吸纳物资与人口,最后形成商业繁荣的城市。因为军事需要和政治需要,不管是都城还是县城通常是封闭的,城内的工商业分布与居民日常生活都是受限制的。宋代之前,城内的“坊”(居民区)与“市”(商业区)截然分开,商业交易严格按照官方规定的时间段进行,“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入夜则实行宵禁。到了宋代,坊市制才完全瓦解,城市繁华而嘈杂,临街皆是商铺,商贩云集,酒楼歌馆遍设,瓦肆勾栏等娱乐业兴起。在商业力量的冲击下,宵禁的惯例也被突破了,出现了热闹的夜市。不仅都城如此,部分商业发达、交通便利的县城也突破了城墙的包围向外拓展。这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进而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作者:刘洋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宜水河边古宜阳
下一篇: 开封鬼市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