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抑武开创文官政府新时代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26 8:44:3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重文抑武的影响
北宋时期出现朝廷有意提高文臣地位、降低武将的政治地位,并通过文臣来压制武将的政策,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赵氏帝王出于保全皇位传承子孙万代之目的;另一方面强大的士大夫集团为重建封建秩序和维护其既得利益,防止武人得势,而竭力维护、强化崇文抑武政策的执行。从其实际效果来看,确实达到了扩大统治基础,防止藩镇割据的目的。
不仅如此,作为一个贯穿整个北宋的基本国策,重文抑武政策的实施给当时社会和以后历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北宋重文政策推动了民智的开化和教育的普及,促成了读书办学的风气。宋朝人读书求知之风之浓,在我国封建社会实属罕见。不但帝王带头读书,而且在一般人心目中都认为读书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范仲淹寄语乡里的诗中,就号召“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诗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文化教育不再为豪门望族所垄断,也不再是通都大邑文人墨客的专利。北宋中期以后,公私学校林立,书院讲学盛行。据统计,宋代书院达到397所,其中闻名天下的“四大书院”都是兴于北宋。北宋州县学在其发展兴盛时,规模之大、学生之多也远过于前代。唐代学生最多时,全国共有63070人。而宋徽宗大观年间,仅州县学生就有16.7万余人,超过唐代10万之多。《三字经》、《百家姓》等孩童的启蒙普及读本开始通行。在当时世界上,宋朝的文化教育水平应是非常高的。
北宋重文政策大大激发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得宋代在科技、文学与史学等领域,都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期,这已为多数学者所认同。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曾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史研究专家邓广铭也指出:“宋代的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载至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的时期为止,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北宋政府以高官厚禄网罗了大批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这批人讲学立论、著书立说,促使地主阶级思想文化的勃兴。仅《宋史·艺文志》中所收录的书目,就有8卷,这还远不能反映两宋时代的书籍之多。早在宋仁宗庆历年间所编成的《崇文总目》,所收录的书目就达60卷之巨,到南宋孝宗淳熙与宁宗嘉定年间先后编成《中兴馆阁书目》、《中兴馆阁续书目》,二者合起来共100卷之多,两书目合计共录书59429卷,足见两宋时代的书籍之多。
在文学艺术与史学方面,宋代也取得巨大成就:散文方面,著名的唐宋八大家有六家在宋代;宋词的成就,更是中国文学史的一块瑰宝;宋代话本的出现,在我国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开启了明、清时代白话小说发展高潮的序幕。宋代的史学,也以各种新体裁史书的编纂及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著称,对后代史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现行《二十四史》中,有三部为宋人所修,即《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新唐书》;同时,司马光主修《资治通鉴》294卷,开启了宋、元、明、清的“通鉴学”之先河;袁枢编《资治通鉴纪事本末》42卷,开创了中国史书的新体例——“纪事本末体”;李焘历时40年编撰《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朱熹修《资治通鉴纲目》59卷、郑樵的《通志》200卷,这都是中国古代史籍的经典之作。
在自然科学方面,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引以为荣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在宋代发明或取得重大的技术突破的,这三项发明都对后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数学、天文学、医药学等领域,宋代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重文抑武国策也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宋朝重文抑武政策实施所产生的导向效应,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重武轻文的社会心理,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心理。北宋诸帝防范武臣专权,选用武将,采取“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武勇次之”的方针,打击良将、重用庸将,导致军队将领整体的作战能力下降,同时,庸将当权影响了军队指挥与管理,进而造成整个北宋军事实力的下降。这严重影响北宋的军事实力。纵观北宋边疆之争,宋与辽战,宋屡战屡败;宋与夏战,宋也是败多胜少,失去了外交主动权。
(作者:刘洋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