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沧桑踪影许都城
沧桑踪影许都城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26 11:20:2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忆昔雄豪创霸业,定鼎中原四逐鹿。
魏武英名垂青史,一代骄华帝王都。

    三国时期的许都城,即《三国志·魏书》中记载曹操迎东汉王朝第十三代皇帝汉献帝“都许”的那座京城,后人称为“汉魏帝都”。提起曹魏集团赖以同吴、蜀抗衡的军事基地——汉魏京城许都,人们眼前自然会浮现出昔日中原群雄逐鹿的盛况:想到青梅亭曹、刘煮酒论英雄的震雷,想到关羽夜读《春秋》的春秋楼,挑袍辞曹的灞陵桥,还有那操纵全局“但行生前事,那管后人评”的风云人物曹操,以及云集于曹氏集团周围的谋士贤良……那一面面独具个性的脸庞,那一场场明争暗斗的政变,那一桩桩惊心动魄的事件,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故事,无不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历经岁月沧桑,昔日“梦寐而凤翔”的豪华皇宫、逶迤高耸的城垣、鳞次栉比的殿台楼阁、金碧辉煌的皇城大院,还有那剑拔弩张的演武场等,早随岁月的风云,流逝殆尽了。许都城今天虽然不见昔日的风韵骄华,但仍可从仅存的遗迹上,依稀遥见当年群雄争霸的壮史画卷。
    许都城池为西周、春秋时期的许国国都。秦汉之际,许国故城为许县治所。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在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越地位。许昌也就成了当时的首都,成了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二十四年后的公元220年,汉献帝迫不得已把皇帝的宝座让给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称帝后才把首都从许昌迁到洛阳。
    据考,许都城分内、外二城,内城系古许国国都,坐落在外城的东南隅,呈方形,俗称皇城。外城约为内城的5倍,传为曹操所扩建。曹操在原城池的基础上,盖宫室,筑殿宇,扩街道,辟园林,建官署府第,修粮仓武库,使这里更加富丽壮观。城内的建筑除了街房、民宅、官署外,著名的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毓秀台、丞相府等。其中许昌宫是汉献帝临朝听政及后妃居住的地方。毓秀台在皇城的南隅,是汉献帝祭天的地方。永始台是许昌宫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建在御花园内。魏迁都洛阳后,文帝曹丕、明帝曹睿多次行幸许昌诸宫。对此《三国志·明帝纪》也有记载:“九月,行幸摩陂,治许昌宫,起景福、承光殿。”宋《太平寰宇记》记:“景福殿在许昌故城西南隅也。魏明帝所建,资费值八百余万。”魏时卞兰、韦诞、何偃等都曾撰写过描绘许昌宫和景福殿的诗赋。卞兰《许昌宫赋》云:“入南端以北眺,望景福之嵯峨,飞栋列以山峙,长途邈以委蛇。见栾栌之交错,睹阳马之承阿。……丹梁端直,明窗列布,绮组发花,翡翠生光。”与卞兰同时代的韦诞也在《景福殿赋》中写道:“瞻大厦之穹崇,结层构而高骧,修栋迥以虹指,飞梦寐而风翔。……又有教坊讲肆,才士步列,新诗变声,曲调殊别。然后御龙舟兮翡翠盖;吴姬棹歌,越女鼓枻。咏《采菱》之清讴,奏《绿水》之繁会。”昔日许都宫殿那“纹青砖砌墙,楠木立柱、飞檐挑角、龙盘龟趺,高峻而雅秀,华丽而宽宏。宫殿两旁为御苑,那里云楼水阁、偃月虹桥”等令人眼花缭乱的风貌现已无踪无影,只能在这些赋词中推想当年魏都是何等的繁华了。
    富丽堂皇的汉魏京都是于南北朝初年毁于战火的。《许昌县志》载:南北朝刘宋景平元年(423)“十一月,魏周几寇许昌,许昌溃,……夷许昌城”。据民国二十二年《许昌县志》记载:“汉魏许昌古城,在城东三十里。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传曹操所筑,今存遗址”。又载:“周围十五里,世传汉献帝自洛迁许都于此”。许都遗址现位于许昌县东部张潘乡古城村,离许昌市区19公里。旧城遗址城垣轮廓依稀可见,呈四方形,占地约500余亩,夯土层清晰可见,汉砖汉瓦俯拾即是,那雕刻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的汉代石墩,栩栩如生的桥基石龟,连同那条舒缓而去的古老溪水,无不闪现着昔日的光华。经过最近探测,已查明遗址有四个城门,东西大街长1100米,南北大街长1080米,两条大街的宽度均为7米,内城城墙周长4500米,城墙基础部分的宽度是22米,外城墙已找到3500米,地下宫殿和曹操的藏兵洞正在勘探中。
    站在遗址上,遥想曹操在古桥石板上跪迎汉献帝时的壮美画面:公元196年9月的一天,古石桥南头,黄罗漫卷、旌旗飘扬,文臣武将雁列两旁,城周围数万大军勒马侍立。曹操在一块四尺见方、乌黑透亮的石板上,跪迎在洛阳处于穷途末路的汉献帝进入许都城,而那块石板后来被人称为“迎帝石”。从此曹操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优势。曹操在迎献帝进城的当夜,就在石桥的迎帝亭上与荀彧等人登楼赋诗,挥笔写下千古传颂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名句,充分表达了他延揽人才、统一天下的雄心。因而后人又把迎帝亭称为“赋诗亭”。
    当年,曹操为什么要将汉献帝迎到许都呢?东汉王朝帝都洛阳遭董卓之乱后,出现“宫室烧尽,百官披荆依墙壁间”惨局,《三国志•武帝纪》所记“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当时许都有许多优越的条件,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标准。首先是曹操在许都驻有重兵,足以抵御各路军阀的侵袭以保证王室的安全。《三国志•董昭传》记“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可见许都早已在曹操的掌握之中。二是许都有粮食,不象洛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间,或为兵士所杀”。许都能保证粮食供应则是迎帝都许的关键。三是许都城池原为许国都城,颇具规模且完好无损,足以安置朝廷官署。四是许都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土质肥沃,人才辈出,既能驾驭四方,又有发展前景。历史也证明迁都许昌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由此,许都作为汉魏帝都而名扬天下。
    现在古城附近,不少农家保存有完整的汉砖汉瓦和汉铜鼎,铜矛、刀剑、钱币等文物。1981年出土的战国玉璧,直径8市寸,制作精美,晶莹透亮,上饰龙、鸟图案,完好无损,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1985年在古城皇宫遗址区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础,上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据考为许都宫殿建筑构件,亦属国家一级文物。其它出土的还见有鸟纹、绳纹板瓦,鱼纹、云纹、花叶纹画像砖,还有上饰“千秋”、“万岁”字样的青砖和瓦当,还有饰龙凤战车图形的空心陶立柱等。出土的文物还有汉代铜鼎、铜矛、马衔、车饰、司马将印、部曲印、箭簇、刀剑、钱币和曹魏时期大型行军造饭锅、碾米及犁铧等数百件。
许都故城虽然仅存遗址,作为一代王朝的象征,它是历史风云的见证,是文化生动映像的再现,它以沧桑的印迹无声地展示着特定历史的独特风貌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特别是在此成就霸业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及在此铸就建安文学风骨的一大批建安文人,均赋予了这座城市以特殊的文化内涵,使它具有了特殊的历史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因而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名士前来瞻仰参观。1986年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钻探勘察,确定了内城墙及东西南北大道,并绘制图纸,为进一步开发提供了依据。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随着三国文化的开发和三国旅游线的开辟,作为三国重要的曹魏故城——许都遗址,将更引人瞩目。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七子才溢赋诗楼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