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重文抑武开创文官政府新时代
重文抑武开创文官政府新时代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26 8:44:3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对文臣礼遇有加

        宋太祖在太庙寝殿的夹室内刻了一块誓约石碑,每当有新皇帝继位,朝拜完太庙之后,必须打开封闭的夹室默诵誓词,除了一个不识字的宦官,其他人只能远远恭候。正因为如此,只有历任皇帝才知道誓约内容。直到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金兵攻占东京(今开封),为了搜罗战败赔款,曾打开皇宫的所有宫门,将太庙和宫廷的祭祀礼器席卷而去,人们才看到此碑。宋太祖在誓碑上命令子孙为皇帝者,要优待前朝宗室之后裔,且不得滥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之人,否则天必讨灭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祖碑誓”。

        宋代统治者对文官的礼遇是其前后各朝所无法相比的。立国之初,宋太祖就立定了不轻杀大臣与言官的“祖宗家法”。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王夫之曾说过:“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子孙,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因此,宋代除了周怀政等叛逆、谋反的“不贰之臣”和宋初的少数贪官污吏外,其余时期,文官们罕有被刀斧之刑者,一般都是贬黜地方,但俸禄照旧。罪大者也不过贬谪到边远州军安置,过岭(大庾岭)、过海(琼州海峡)算是最严重的处置,但仍然可以做官食禄。而武将则根本享受不到这样的“恩赐”,比如一代名将岳飞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的。

        宋代统治者在政治上对武臣防范极严,动辄生疑惧。反之,如果文官犯罪、贪赃,则是姑息迁就,松之又松,甚至根本不予查处。开国元勋、文官之首的赵普,私自接受钱公式贿赂,而赵匡胤却是一笑了之。宋代文官在退休(即致仕)后,还可依条例荫补子孙为官,并且皇帝还会为主动请求致仕的文官设筵饯行,赐诗题字。每逢重大节礼活动,如祀明堂、封泰山、为皇帝祝寿等,朝廷还常常聘请已致仕的高级文官前来参加。

        除了政治上的优待以外,宋朝廷还在经济上给予文官们极为优厚的待遇,文官的俸禄相当高,可以说已经达到“高薪养廉”的地步。以宰相和枢密使为例,他们每月的俸钱就达300贯,足够买上等良田百亩以上。此外还有冬春服装、随从人员的费用等。高官如此,低级官员也不差,主簿、县尉等官每月俸钱也有7贯以上,还有两三石的禄粟。根据宋史研究专家何忠礼先生考证,北宋前期,在通常年景下,每斗米的价格在30文到60文的范围内波动。按常人的消费量论,每人每天需食米1.5升,再加上每人副食品支出10文左右,如果按平均值每斗米价45文计算,一个文官每月平均用在“吃上”的费用大约为425文。最低级的文官县尉的最低月俸按7贯计算,养活一个10口之家绰绰有余,况且他每月还有至少2石(即200升,可供5人食用1个月)的禄粟。这么一来,高级文官的俸禄之厚也就可想而知之了。而当时的武将,最高级别的,即三衙之首的殿前司每月只有30贯的俸禄,只相当于文官中一个知县的水平;而低级武将诸如虞侯等每月仅有3贯的正俸。也就是说光凭月俸,一名低级武将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别说解决其家人的吃喝了。除此之外,尚有各种名目的恩例,每次数量之多,令人咂舌。宋代宗法思想盛行,一人当官,便往往会有许多亲属聚集在其周围,少则数十人,多则二三十人、甚至四五十人,全靠当官的一人来养活。苏轼从黄州贬官至汝州时,随从者20余人。王安石在其《上执政书》中,也称自己内外数十口。这几十口人都是靠他养活的。

        宋代的文官不仅任职时经济待遇很高,就是其致仕后经济待遇也是不低的。宋代不但给致仕官半禄,而且发放原有体料衣赐一半。宋太宗淳化元年五月,诏令正式规定:“应曾任文武职事官,恩许致仕者,并给半俸,以他物充,于所在州县支给。”职事官致仕后领取半禄,至此成为有宋一代的定制。在规定的体禄、职钱外,宋代文官特别是高级文官致仕时或致仕后,皇帝还往往特赐钱物,这也是致仕文官生活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咸平四年五月,时翰林士、吏部郎中知制浩朱昂致仕,宋真宗不仅下诏“可给全俸”,还赐银200两、帛300匹,并给归乡释券。元丰年间,曾任参知政事的元绛告老还乡,宋神宗赐他白金千两。平时,每遇大礼、皇帝登基及庆寿等重大活动时,恩及百官,除为致仕官晋升官资外,还赏赐礼物。逢年过节,则诏令各州县为当地的致仕官送羊、酒、粟、帛等。少数官员居住在京师,皇帝还特赐生日礼物等。宋代武将品阶既低(武将之首三衙长官不过正五品),又颇不受皇帝重视,由皇帝赏赐的其他额外收入很少,所以宋代的武将在经济方面的待遇与文官比起来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甚至在情感上,宋代统治者对其文官的礼遇都是历朝各代所不曾见的,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清代学者赵翼就有句著名的评论:“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礼遇与优给俸禄相结合,培养了宋代文官实践儒家思想的道德自律精神,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唯恐朝廷的弊政引起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因此,宋代的许多文官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这种思想促使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关心国事、关注民生加入文官队伍,为发展文官制度、支持赵宋政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正所谓“国朝之待臣甚厚,养吏甚优,此士大夫自一命以上,皆乐于为用,盖以有养其身而因其心也”。赵翼也称:“(宋代)待士大夫可谓厚矣,唯其给赐优裕,故入仕者不复以身家为虑,各自勉其治行。观于真、仁、英诸朝名臣辈出,吏治循良。及有事之秋,犹多慷慨报国。绍兴之支撑半壁,德公式之毕命疆场,历代以来,捐躯殉国者,唯宋末独多,虽无救于败亡,要不可谓非养士之报也。”

        赵宋王朝一贯实行文治,“以文制武”,厚待文官,使得很多士人都愿意为朝廷效力,于是文官队伍急剧膨胀。面对如此庞杂而又人数众多的文官队伍,朝廷必须拥有一整套关于文官的录取、任用、考核、奖惩等等的规范与制度,即文官制度。宋代文官人数多、水平高,又竭尽全力地为朝廷服务,这又反过来促进文官制度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最终促使宋代文官制度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开创了文官政府的新时代。 
(作者:刘洋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沧桑踪影许都城
下一篇: 当汴州遇上杭州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